正史漫谈
图:来自网络
关于隋朝,历史上流传着两种广为人知的,却互相矛盾的看法:
首先,隋朝的两任皇帝建造了大量容量庞大的粮仓,特别是在隋朝的巅峰时期,这些粮仓的存粮据说足以支撑全国人民食用50年。其次,推翻隋朝的力量,正是来自各地揭竿而起的饥民。无论是占据长安的李渊,还是掌控洛口仓的瓦岗军,他们无一例外地把粮食当作收买民心的工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隋炀帝杨广及其官员们,在面对百姓起义时,选择坐视不管,甚至不采取开仓赈灾的措施?难道真如传言所说,粮食只供官员使用,而不允许百姓分享?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古代的粮食问题谈起。
填饱肚子——封建王朝的生死存亡之大事
在古代社会,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特别是粮食,关乎整个王朝的存亡。在今天的高效生产力下,粮食问题或许不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在古代,盛世的定义之一就是让百姓吃饱肚子,并确保储备粮足够。比如《史记》中记载的西汉文景之治,太仓的粮食积存极为充足,甚至堆积外露,直到腐败无法食用。
唐代的杜甫回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也写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两个盛世的标杆,其灭亡的本质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西汉未能有效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最终被王莽篡位;东汉也因黄巾起义的爆发,动摇了刘氏的统治基础,给了各路军阀以坐大之机。
类似的,唐朝与北方藩镇的拉锯战,最终在黄巢起义后给了各地军阀建立自己的机会,甚至唐朝的朱温直接逼迫唐朝退位。这一切,都表明了粮食在封建社会中至关重要。
粮食保障的难度
看似简单的“让百姓吃饱”问题,实际上异常复杂。首先,古代生产力低下。以唐朝为例,《新唐书》记载,正常年景下的粮食亩产量为1石,即大约53公斤;而今天,中国的粮食亩产量已达375公斤,意味着古代同样土地的产量仅为今天的七分之一。
其次,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的重大风险。从旱灾、洪灾到蝗灾,古代农业始终与天灾相伴。例如,汉武帝时期发生的黄河泛滥,造成了大规模的饥荒。而唐太宗即位之初,关中地区的百姓也因连续的自然灾害陷入困境,许多人为了生存被迫卖儿卖女。
战乱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农业在古代是劳动密集型的,战时大量劳动力被征召入伍,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战争越是持久,粮食资源越是紧张,最终造成社会秩序崩塌,民众无法自给自足,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杀降事件。
粮食问题与隋朝的应对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王朝的粮食问题,人口的暴增是最直接的体现。隋朝建立时,全国人口约为360万户,而短短二十多年后,人口增长至890万户。
杨坚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通过增加粮食生产,接着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粮食配给系统。具体来说,隋文帝实施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发展生产,并通过推行均田制确保土地的公平分配。同时,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减轻了百姓的税赋,实施节约政策,并建立了粮仓储备。
隋朝在南北的水路沿线建设了多个大型粮仓,并通过开通运河,打通南北粮食运输通道,确保粮食供给的稳定。在赈灾方面,杨坚做出了及时且有效的应对,在灾难发生时,迅速调配粮仓里的粮食,救济灾民,确保社会稳定。
杨广与隋朝粮食供应的崩溃
隋炀帝杨广在位初期也做了一些重要的改革,特别是在粮食供应方面。他通过建设大规模的运河和粮仓,提升了隋朝的粮食供给能力。然而,由于频繁的征战,特别是对高句丽的远征,导致了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被消耗,粮食供应链受到极大影响。
最关键的是,杨广失去了对粮食供应系统的控制。随着国内局势恶化,官员们对灾民的赈济行动迟缓,甚至由于官员的惧怕和信息不对称,灾民的困境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随着饥荒加剧,大规模的起义爆发,隋朝的统治基础被彻底动摇。
尽管隋朝的粮食制度在杨坚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杨广继位后,由于失去控制力,致使粮食供给体系崩溃,民众疾苦,最终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结
尽管杨广父子在粮食问题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内外矛盾和政治腐化,隋朝最终未能维持稳定。李渊建立的大唐,继承并改进了隋朝的许多制度,特别是在运河建设和灾民赈济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最终创造了辉煌的唐朝盛世。隋朝的粮食供给体系,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