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废除科举后,读书人怎么办呢
创始人
2025-09-28 15:04:03
0

全文共2797字 | 阅读需6分钟

1905年9月2日,朝廷降下一道圣旨,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推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圣旨一出,举国震惊,不少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革疾除弊,中华复兴有望;不少人痛心疾首,认为圣人之大道不存,神州陆沉,天地漏架。

当然,这一事件直接的影响对象,便是当时中国数以万计,尚在为功名奋斗的书生。

上图_ 清朝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科举制度自隋代诞生,宋代成熟,对中国影响根深蒂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刻地渗透进了社会的深层。他为中下层社会提供了跃迁机会,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这下好了,穷酸书生不要指望会摇头摆尾,做几篇八股,就能“治国,平天下”了,十载寒窗、满腹经纶,搞的都是过时的学问,打赢不了洋人,拯救不了国家。跃过龙门,一飞冲天的梦醒了,鲁迅先生说“人生最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但无路可走也终究要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现在看看科举废除后,读书人都走了哪些路。

上图_ 1870年代,晚清的私塾,放学时候的情景

  • 办报卖文,赚取稿酬

书生的一技之长就是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科举即废,要求生路,首选自然是卖文。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带来了灾难,同时也带来了近代的生活方式。近代的新闻业、出版业也进入了中国,为仕途断绝的文人,提供了一条求财之道。

早在科举废除之前,就有不少知识分子来到通商口岸从事文化行业。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编写发行教科书、编纂工具书、译介各类翻译作品,为文人展示才艺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同年6月,放弃科举的文人李伯元来到上海,开办了第一份上海小报《指南报》,痛斥时弊,“命意在于匡世”,之后受商务印书馆聘请,编辑《秀像小说》半月刊,揭露官场腐败,十分畅销,深受读者欢迎。

上图_ 精卫填海记 连环画

而科举废除之后,小说家的成功故事,小说丰厚的稿酬更是吸引了无数旧式文人投入到职业写手的队伍中去。如青浦人陆士谔,科举废除、功名路断后来到上海,一面行医,一面写小说。1906年出版《精卫填海记》,1908年又出一部《鬼国史》,直到其1944年病逝,一生中创作了百余部作品。

其中最著名者为《新中国》,书中作者幻想清末立宪维新40年后的中国,当时上海办万国博览会,为此要在外滩和浦东之间修建大桥和江底隧道。上海要修轨道电车,到底是走地下呢还是走高架呢,形成了两派意见……。

清末科举废除后的几年,是中国通俗小说突飞猛进的几年,仅1909年出版的小说即有104部,是1900年的34倍。随着创作队伍的壮大,到了民国初年,通俗小说进一步繁荣,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鸳鸯蝴蝶派。

上图_ 新疆俄文馆--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

  • 入新学堂,出洋留学

科举的废除是和新式学堂的兴办同步进行的。清政府废除科举就是在为现代化教育让路。在科举制度废除的前后,全国上下,采用现代教育模式,教授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洋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原先埋首于四书五经的青年学子,放下八股文章,拿起理化外语课本,进入学堂学习新知,之后再远渡重洋,进一步深造。

1898年12月,18岁的鲁迅参加会稽县试,当年录取秀才人数是40人,鲁迅考了第137名,自此,鲁迅放弃科举,前往南京就读水师学堂,后转矿业学堂,最后东渡日本。

科举废后,知识青年走鲁迅这条道路,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1911年入学新式学堂的学生达三百万人,是1905年的34倍。留学生人数也直线上升,1904年到1909年,赴日留学生人数从一年274人增加到3万人,赴欧美留学生人数也增加到1.2万人。

上图_ 1907年早稻田大学的清国留学生

  • 弃儒经商,兴办实业

古代儒生多自命清高,视经商为末业。所谓”士农工商“,商人近利,心术极坏,无商不奸,是最低等的。但到了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使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看到振兴工商也是强国之道。不少富裕的读书人开始“下海”。

如南通状元张謇,创办大兴纱厂,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科举废除后,许多家财丰厚的举人老爷、监生老爷专心从事工商业,投入滚滚商海。

如上海举人张逸云,科举废后,将家族从事的酱园业做大做强,成为拥有酱园9处、门市部近百家的沪上酱园巨子。1923年,张逸云和化学家吴蕴初合作,创办天厨味精厂,打破了日本“味之素”对市场的垄断,后来又创办天原化工厂、天利氮气厂等企业,形成了“天”字号化工集团。

上图_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

  • 投笔从戎,投身军营

废止科举之时,清政府正进行一次巨大的军事改革,淘汰绿营八旗,编练新军。1905年,清政府计划在全国编制36镇新式陆军,需要军官3万多人。中国的知识青年不少具有家国情怀,梦想匡扶社稷、救济天下。

对于无钱留学的寒门学子而言,投身行伍,成为军官,是他们报效国家的好机会。科举废除后,兴起了一阵秀才从军热。1957年,湖北省政协出版的辛亥首义回忆录中,一名当年的湖北新军士兵回忆道,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90名黄陂同乡中,有24名秀才,12名廪生。

上图_ 湖北新军士兵

  • 科举废除与革命

科举制度原先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笼络中下层的知识分子的方法。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统治阶级为了苟延残喘,维持统治,不得以废除了科举。但是科举的废除,又切断了中下层先进分子进入体制报效朝廷,使之与朝廷离心离德,投身革命队伍,促进了旧世界的灭亡。

这些脱离了科举体制,进入新式学堂,甚至出洋深造的知识分子,接触了不同于三纲五常的陈旧思想,迅速地从旧式文人转换为革命的生力军。1991年,辛亥革命胜利80周年时有人统计,参加辛亥革命的骨干1900人中,有科举功名者219人。黄兴、陈独秀都曾经是清朝都曾经是前清的秀才。

上图_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

在1905年,大清仪陇县有一位出生贫寒的读书人,以第二十名的成绩通过了科举府试,但就在此时,朝廷下诏取消科举。于是他便转入了南充中学堂就学,并于次年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三年后,南下云南,进入著名的云南讲武堂。他就是后来的共和国元帅朱德。

美国社会学家吉尔伯特·罗兹曼说:“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1300多年的科举时代结束了,而一个新的觉醒年代拉开了序幕。

参考资料:

〔1〕《晚清废科举研究》 顾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09.5

〔2〕《试论科举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杨银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8

〔3〕《科举废除后读书人的出路及其影响》 布儒 华夏文化 2013.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相关内容

仓山戏曲专场唱响家国情怀
27日,“共赴明月之约,同贺祖国华章”仓山区闽剧协会2025年庆国...
2025-09-28 09:06:08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句话常被提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句话深...
2025-09-28 09:05:31
安徽黄山旅游2天需要花多少...
黄山,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2025-09-28 09:05:26
原创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后,...
2025-09-28 09:05:21
重新发现侨乡!高校师生四载...
日前,为期半个月的第四届“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落下帷幕。...
2025-09-28 09:05:13
立体呈现广东开放多元的文化...
南方日报讯 (记者/赵媛媛)8月15日上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
2025-09-28 09:05:06
原创 ...
战争的存在意味着必然的伤亡,而每一次胜利背后则都隐含着无数鲜血与牺...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也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被誉为开创了...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刘备可谓三国历史中眼光最为独到的人之一。虽然他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拮...
2025-09-28 09:04:53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中国的帝国时代经历了超过两千年的历史,其中涌现了三四百位帝王,许多英明的君主也因此传世。如果我们要对...
原创 同...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篡位谋朝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才能,无论是赫赫战功还是出色的文治武略。这些篡...
原创 赵... 刘备,三国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从一开始靠卖席子和鞋子维持生计,到最终称霸一方,刘备...
原创 最...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的墨上桑。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曹操,三国历史中最具争议和魅力的角色之一。 提...
原创 曹... 曹操,历史上公认的枭雄之一,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回顾他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他一贯...
原创 诸... 《三国志》这部史书详尽记录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其中有两位重要人物因其非凡的贡献而被单独列传,他们分...
原创 血... 牧野之战不仅是西周伐商的关键战役,也是决定周朝未来命运的决定性一战。这场战争在周武王姬发的精心指挥下...
原创 八...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法军上尉科蒂特等“摄影爱好者”竟然带了一只巨型的氢气球,他们首次对北京、...
原创 曹... 人们常常对曹操为何选择不称帝感到困惑。在他征战北方的过程中,他亲自征服了大部分土地,与当时的傀儡皇帝...
原创 刘... 在东汉末期,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三国政权:魏、蜀、吴。要说在这三个国家中,哪个最难以建立,魏国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