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有着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等优秀将领,《三国志》中提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由此而来,曹魏的“五子良将”说法应运而生。这五位将领在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陈寿编撰《三国志》的时候,他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这五位蜀汉名将合为一传。由此衍生出的“五虎大将”之说并非没有依据。这五位将领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蜀汉的战斗力量和军事智慧。
关于赵云的地位是否在刘备的章武年间就已担任中护军,笔者之前进行过一些考证,这里便不再赘述。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五虎大将与五子良将之间的“智”与“勇”。刘备的五虎大将中,有三位既勇猛又有谋略,剩下的两位则是勇猛但略显无谋;而在曹操的五子良将中,又有几位能称得上兼具智勇呢?
刘备麾下的人才并不充裕,需要将能够智勇双全的将领集中于一处。所以,即使是关羽这样比较骄傲的武将,也不得不在谋略上多下功夫。毕竟,青龙偃月刀再如何锋利,终究只是能在战场上斩杀一些二三级的小将,无法在整个战役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役中,便是充分利用了天时与地利,若是他单凭大刀出战,恐怕敌人也来不及应对,累死也不可能战胜敌军。
关羽作为刘备的二号人物和首席大将,实际上掌控着刘备的“半壁江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出色的智谋。相比之下,第三号人物张飞似乎在个人才能上也毫不逊色,他以勇谋双全著称,义释严颜、智取张郃等战例均是运用计策取得的胜利。尽管张郃被誉为当世名将,但在智谋方面却完全被张飞压制。
张飞的勇略兼备,赵云在这点上同样表现不俗。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便已经有了成语“偃旗息鼓”和“一身是胆”,这两者的出处正与张飞和赵云息息相关。如果那位专家对此有所了解,必然不会质疑“蜀汉只有四方将军而没有五虎大将”的说法。
关羽、张飞和赵云三人皆具备智勇,而马超与黄忠似乎在谋略方面有所欠缺,两者缺少谋略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黄忠在参与入川之战与汉中之战时,完全是在刘备和法正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任务就是冲锋陷阵。而马超本是一方诸侯,勇猛无比,闻名天下。然在他作为诸侯时,虽然屡屡获胜,但总是战斗胜利而战役落败,这位勇将似乎对用计不屑一顾,或许根本不会运用策略。
无疑,将五子良将与五虎大将的智谋加以比较并不公平,因为他们各自的地位和任务截然不同。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等人皆为名将,曹操在征伐时不断将他们作为军中的先锋,后期时又能抵御敌人的进攻。于禁对待他人严格,对自己却相对宽松,可谓是无谋且无勇。张辽和乐进在勇猛方面固然出色,但智谋却显不足,曹操曾批评张辽以个人之力劝降昌豨并称“非大将法也”,此言虽有批评意图,但实则是对其作风的一种间接赞扬。
在襄樊之战中,曹操曾对徐晃以表扬方式批评,认为他贪功冒进,与关羽展开死磕,反而导致曹军在艰苦作战后失去了与东吴争地盘的能力。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以指挥为主,这种领袖必然需要智勇双全。而曹操的五子良将大多是夏侯曹等人之部将,因此将这两方进行智勇比较,实在缺乏可比性。那么在您心目中,蜀汉的五虎大将与曹魏的五子良将中,真正算得上智勇双全的,又是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