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1年至1905年春夏之交,袁世凯在担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依照西方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组建了“北洋六镇”新军。第一镇主要由八旗兵组成,而第五镇则远在山东,且与袁世凯关系较为疏远。然而,除第一镇和第五镇外,其他四个镇均被袁世凯的党羽掌控,完全听命于袁世凯。这支军队的形成,意味着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也让他在朝廷内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袁世凯的权势日益增长,朝廷开始对这支北洋新军进行“去袁化”改革。作为一名汉族大臣,袁世凯掌握如此重要的军事力量,难免引起朝廷的忌惮。此时,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她性格阴鸷,手段高明,权谋之术深不可测。尽管把帝国最精锐的新军交给袁世凯并非慈禧的心愿,但她自信可以控制局势,因此始终没有对袁世凯动手。慈禧太后对满汉官员保持恩威并重的态度,使得袁世凯的地位在当时相对稳固。
然而,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去世,宣统帝即位,其父载沣成为摄政王。由于载沣与袁世凯有着长期的不和,他趁机以“足疾”为由,辞去了所有官职,回到河南彰德故里“养病”。此时,载沣便开始对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进行调整,将原本隶属于直隶总督府的六镇完全收归陆军部管辖,并着手进行“去袁化”改革,然而这一改革始终未能彻底实现,直到清朝灭亡。
载沣执政后,开始重用宗室少壮派,对汉族大臣袁世凯以及满族大臣中的政敌展开打击。陆军部尚书铁良,是一位被称为“能吏”的旗人,他深谙兵事,曾与袁世凯合作,帮助整理北洋新军。尤其是第一镇,一直由铁良掌管。然而,铁良与载沣关系不和,在政治斗争中被逐出中央,最终被贬至南京担任江宁将军。铁良的亲信也被清除出北京,朝廷的内部斗争愈发复杂。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对军事人才的选拔面临巨大困境。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体系,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军事教育系统,培养了大量人才,且晋升迅速。而与之相比,清朝政府对于近代军事人才的引进显得极为匮乏,政府只能依赖留日归国的学生,给予他们高职位,但这些学生多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其中不少人已被革命党思想所渗透。例如,第六镇的吴禄贞、第二混成协的蓝天蔚、阎锡山等人,受到同盟会的影响较深。尽管有人举报他们有革命倾向,朝廷在改革过程中急于行动,往往没有进行深入考察。
尽管朝廷下定决心进行“去袁化”改革,但袁世凯已经通过六镇的控制,稳固了自己的军事基础。清朝朝廷一开始解除了最忠于袁世凯的第六镇统制赵国贤的职务,并将其派往广东担任潮州镇总兵。继任者段祺瑞对袁世凯有诸多不满,但由于与载沣的关系问题,他最终也被调任苏北提督,实际上被贬离了北京。尽管第六镇的统制一再更换,士兵们对袁世凯的忠诚依旧未变,对新任的吴禄贞心生敌意。最终,吴禄贞被自己的卫队马队管带刺杀。而其他镇的统制,如王士珍、冯国璋等人,则依旧保持着对袁世凯的忠心,他们的职位也未曾动摇。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尽管清朝政府试图削弱袁世凯的权力,然而由于北洋军内部的极高忠诚度及袁世凯对军队的紧密掌控,朝廷的“去袁化”改革始终未能有效实施。袁世凯的军事基础已经牢牢稳固,任何试图改变这一局面的努力,都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