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袁世凯终于无法抑制心中的雄心壮志,宣布准备建立中华帝国,准备接受皇帝的尊号。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辛亥革命成果的巨大威胁,几乎让整个革命的努力化为乌有。在这关键时刻,云南都督蔡锷挺身而出,毅然在西南发动起义,成立“护国军”,宣誓讨伐袁世凯。随着护国战争的爆发,蔡锷成功迫使袁世凯在1916年3月取消称帝计划,然而,这一失败的帝制梦想却让袁世凯愤怒和绝望,最终在几个月后郁郁而终。
蔡锷的崛起让袁世凯心生忌惮
在临终时,袁世凯的内心必定充满了悔恼。其实,在护国战争爆发前的一个月,蔡锷已经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整整两年时间。尽管袁世凯在这期间曾多次试图除去蔡锷的威胁,却始终没有下手,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养虎为患”。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他已经无法回头。蔡锷在西南的崛起,早已让袁世凯感到深深的威胁。
清朝末年,西南各省并未驻扎新军,只有云南省为了防备外敌,驻有新军第19镇,而蔡锷正是该镇的第37协协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仅20天,蔡锷便发动了“重九起义”,成功控制了昆明,进而全省响应,迅速将革命火种蔓延至整个西南。此后,蔡锷接连攻占贵阳,并进入四川,在西南各省声望日隆,兵权在握,令袁世凯感到十分忌惮。
蔡锷进京,背后的动机
由于川滇黔三省山高路险,袁世凯清楚知道若通过武力解决蔡锷并不现实,且蔡锷并无任何直接违反政府的行为,撤换他亦找不到充分理由。于是,袁世凯决定将蔡锷“调虎离山”,以北京政府的名义邀请他赴京。蔡锷身边的亲信们对袁世凯的用心早有察觉,纷纷劝告蔡锷不宜轻易进入北方,毕竟那里政治风云变幻,风险重重。然而,1913年10月9日,蔡锷依然毅然决定北上,途经越南、香港、上海、南京、山东,最后来到了北京。
蔡锷选择北上,主要原因之一是云南地处边陲,无法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作为一名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才生,蔡锷深知自己有更大的潜力需要发挥,他也希望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此外,他仍然怀有对袁世凯的期待,曾希望通过与袁世凯的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袁世凯表面客气,暗藏心机
蔡锷进入北京后,袁世凯的态度非常热情。他在蔡锷途经各大城市时,都会派专员迎接,确保他的行程顺利。抵达北京后,袁世凯也为蔡锷安排了隆重的接待,包括车马护送、宴请应酬等,显示出无比的礼遇。袁克定,袁世凯的长子,也主动与蔡锷结拜为兄弟。在官职上,袁世凯对蔡锷也毫不吝啬,首先任命他为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之后又陆续任命蔡锷为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位,并授予他昭威将军的名号。
彻底失望,蔡锷悄然离京
然而,蔡锷在北京度过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亲眼目睹了袁世凯一系列与革命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他操控修改《总统选举法》,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这些举动意味着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政治成果几乎付诸东流。1915年8月23日,袁世凯授意成立“筹安会”,公开鼓吹恢复帝制,企图复辟帝制的野心昭然若揭。蔡锷对其彻底失望,心中已经萌生了反袁的念头。
此后两个月,蔡锷几次向袁世凯请病假,最终得到了批准。蔡锷通过天津前往日本,之后绕道返回云南,迅速整合当地部队,终于举起了反袁的大旗。
蔡锷举兵,众省响应
蔡锷一举发起护国战争后,迅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纷纷响应,举兵讨袁。这场战争的爆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彻底打破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梦想,也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