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姜维的临终一计将三国统一推迟了数十年,这一计让无数人惊叹,然而更为惊人的,却是他师傅诸葛亮的最终布局。诸葛亮的临终一计,不仅让魏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还让其他两位蜀汉的贤才陷入了深深的陷阱,从而改变了蜀汉的命运。可以说,诸葛亮的算计,其破坏力远远超出了我们常见的“斩魏延”这一单一的故事。
从魏延加入刘备阵营的那一刻起,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就已埋下伏笔。魏延忠心耿耿地支持刘备,为了自己的目标,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刘琮与韩玄,两度投向刘备的阵营。这种“不择手段”的忠诚行为虽然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却让诸葛亮心生嫌恶。在诸葛亮看来,魏延的背叛行为让他难以信任。更何况,关羽曾将魏延推荐给刘备时,诸葛亮公开表示过,若魏延加入,必将要斩杀他,以警示他人。即便如此,刘备还是决定收魏延为麾下,然而当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大权,魏延便开始了他一生的苦难。
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主动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并渴望参与街亭之战,但诸葛亮拒绝了他,导致了北伐的失败。此后,诸葛亮的做法更加坚决,尽管祭了马谡,却从未向手下解释过自己的决定,这使得许多将领心中产生了不满。魏延作为一位自尊心强、性格刚烈的将领,对此感到极度不满,他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真正尊重自己,从而与诸葛亮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最终,诸葛亮的计谋再次得逞,魏延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命运尽头。
有三件大事标志着这场权力斗争的高潮。首先,魏延不听从诸葛亮的指令,还暗中煽动同僚对抗,这使得诸葛亮开始对他心生杀意。接着,诸葛亮在上方谷之战中准备除掉魏延,虽然表面上是在与司马懿交战,但实际上他已计划将魏延与司马懿一并击杀。最后的致命一击发生在五丈原,当诸葛亮为了延续生命点燃七星灯时,魏延突然冲进帐中,将七星灯扑灭,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续命的失败,最终他死于这一失误。
诸葛亮在临终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将所有事务安排妥当,但偏偏忽略了魏延的存在,这其实就是一种战略性的排斥。紧接着,诸葛亮将大权交给了魏延的死敌杨仪,激化了杨仪与魏延的对立,而这也最终导致了魏延的悲惨结局。
然而,魏延的牺牲只是开始。诸葛亮不仅仅算计了魏延,还通过这场布局,将杨仪和马岱这两位蜀汉的贤才一并拖下水。杨仪在接管大权后,认为自己将被刘禅重用,然而刘禅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奖赏,反而不断削弱杨仪的权力,最终让他因不堪压力而自杀。而马岱,作为一位猛将,本应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却因参与了对魏延的打击,被彻底打压并消声匿迹,直到死后无人问津。
总的来说,魏延、杨仪、马岱这三位蜀汉的精英才俊,最终都在诸葛亮精心布下的棋局中丧命。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令世人叹为观止,他的计策不仅仅是为了保卫蜀汉的现有局面,更是为了铲除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掌控权力的障碍。虽然这些三位贤能的死,让蜀汉看似稳固了,但却在无形中为蜀汉的衰落埋下了隐患。最终,诸葛亮的这一计谋也没有逃脱历史的讽刺——他所设下的陷阱,最终导致了蜀汉的早逝,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