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蓄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一句狂妄自大的话语出自于匈奴的口中。回顾历史,在汉朝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写信给吕后,想要攫取联合的机会,甚至试图娶她为妻。尽管汉朝受到了如此大胆的侮辱,却仍然没有选择出兵反击,吕后最终只是以自己“年老色衰”作为借口,婉拒了单于的求婚。这七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这原本无所不能的匈奴逐渐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沦落到“有家难回”的悲惨境地呢?
在西汉时期,战将如云,战绩赫赫。前有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后有长平侯卫青和冠军侯霍去病。这几个英勇的将领以无畏的勇气击退匈奴,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和平。他们三人之间不仅各有赫赫战功,彼此间也有着不小的渊源,形成了西汉屈指可数的英雄群体。
提到李广,不得不提他那声名显赫却又命运多舛的经历。作为“飞将军”的李广,尽管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屡次立功,但却未能获得封侯的殊荣,原因可追溯到他不幸的“霉运”。纵然李广辛苦征战数十载,屡次为汉朝打下胜利,但他所获得的功劳中始终缺乏能够让他封侯的特大功劳。随时间推移,李广随着年纪日渐增大,汉武帝对他寄予的希望也越发迫切。李广终于被召入征讨匈奴的队伍,可悲的是,在出发之前,汉武帝甚至特别嘱咐卫青要避免让李广参与危险的正面战斗。出于照顾,卫青将李广安排在半路伏击逃跑的匈奴单于,似乎这将是压倒李广封侯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命运之神却再次对李广开了玩笑。他不仅在战斗中迷了路,最终也未能捕捉到匈奴单于的影子。卫青在得知此情况后,便去寻找李广,看到他羞愧难当的模样,李广明白他的侯位已是不可能实现,最后选择伤痛自尽。自此,这位当年英武的将领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悲伤的传奇,令人叹息地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评价。
李广过世后,李家的年轻一辈,李敢誓言为父亲复仇。他坚信李广绝非因绝望而自杀,必有他人暗中为之操纵。李敢认为父亲本应封侯,怎会上演如此悲惨的结局,于是他怀疑卫青的动机。在一次激烈的情绪驱动下,李敢前去找卫青讨说法。他认为卫青故意让李广单独带兵出征,极可能藏有阴谋,他坚信如果卫青带着李广一起出征,那李广定能取得丰厚的功勋。李敢愤怒之下对卫青进行了痛打,虽然卫青出于息事宁人的原则没有追究,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打算就此罢休,决心为舅舅报仇。
霍去病在一次猎场中找到了李敢,因自己的舅舅被打得心有不满,霍去病决定找机会发泄怒火。最终在狩猎时,霍去病用箭射向了李敢,导致李敢遭遇不测。汉武帝事后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他选择将李敢的死归咎于意外发生的鹿队,安抚李家。此后,汉武帝为了避免风头,将霍去病派往边关驻守,避免社会舆论的发酵。
至于汉武帝的此番安排,可追溯到霍去病与皇帝的渊源。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成长过程中亲自教授兵法的晚辈,他不仅具备出众的军事才能,更在汉武帝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使得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霍去病为李敢的死而偿命,尽管霍去病不久后便因病去世,寿命才24岁。
霍去病在射杀李敢后,虽然被发配至朔方前线,似乎一切都还畅通无阻,但却无法逃脱英年早逝的命运。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霍去病的死是李氏家族为了复仇而策划的,由于霍去病的存在,李家被压制,李广之死亦让李家变得更加脆弱。还有人为其死于汉武帝对卫氏家族的忌惮,认为霍去病必须被铲除以避免进入权力争夺的漩涡。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霍去病的死与他在战争期间误食毒物有关,导致他长期积累的内伤在北方苦寒之地无法承受而最终走向死亡。霍去病的死因众说纷纭,并无确凿证据,但史家们仍在争论不休,试图深入探讨真相。
然而,仔细考量,李氏家族报仇或汉武帝的忌惮都不足为信。汉武帝此时正全力以赴谋划消灭匈奴,任何干预都将再度动摇国家安定,尤其霍去病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角色。李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恐怕不敢轻易动手,因为帝王的怒火是无法承受之重。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为他建立的墓地呈现出祁连山的雄伟模样,并在墓前雕刻了“马踏匈奴石”,作为对霍去病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纪念。设想如果李敢在面对父亲自杀时能冷静处理,而霍去病也能保持冷静,或许这位年轻的将领可以实现消灭匈奴的目标,让汉朝再无边患。然而,历史无法逆转,一切都已尘归尘,土归土,那位曾高唱“匈奴不破,何以为家”的英才,如今已永远静默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