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主传》:
公元229年,蜀汉派遣卫尉陈震到武昌(今湖北鄂州)祝贺孙权称帝。孙权与陈震一同升坛,举行了盛大的歃血盟誓。随后的仪式上,双方在地图上明确划分了各自的领土范围:东吴的疆域包括了徐州、豫州、青州和幽州,而蜀汉则拥有并州、凉州、冀州和兖州。至于司州的土地,双方达成协议,以函谷关为界,进行平分。
《三国志陈震传》:
陈震抵达武昌后,孙权与他共同举行了升坛仪式,二人誓言盟约,划定了两国的势力范围。东吴辖有徐州、豫州、青州、幽州,蜀汉占有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司州的边界则由函谷关来界定。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为了表示祝贺,蜀汉派出了使者陈震前往武昌。孙权与陈震一同上坛,进行血盟誓言,双方在地图上明确划定了各自的领土。东吴的地盘包括了徐州、豫州、青州、幽州,而蜀汉则掌控了并州、凉州、冀州、兖州。至于司州,双方约定以函谷关为分界线,公平分配。
东汉十三州:
回顾至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北伐,初期战况顺利,他成功生擒曹操手下的于禁,斩杀了庞德,俘虏了曹魏的七军,令整个华夏震动。就在这时,蜀汉朝廷本以为关羽的胜利将为蜀汉带来更大的光辉,但出乎意料的是,昔日盟友孙权暗地里与曹操联合,出奇不意地发动了对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行动。关羽因此陷入了困境,最终败走麦城。
最终,关羽被曹军杀害,蜀汉原先掌控的荆州三郡被孙权夺取。从此,蜀汉再也未能收复荆州,直到三国归晋。然而,仅仅十年后,孙权与蜀汉却开始联合起来,共同瓜分曹魏的地盘,形势为何如此变化莫测?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东吴与蜀汉之间的联盟本质上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双方有共同的敌人,能合作;一旦利益发生分歧,联盟便会破裂。这也解释了蜀汉与东吴是否能够继续合作的根本原因。
关羽北伐襄樊:
回顾公元208年,曹操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南下荆州,试图掌控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占据了荆州,曹操便可以突破长江天险,直达南方,为统一大业铺平道路。
当曹操占领了荆州后,三方势力最为震动,其中孙权、刘备和刘璋是直接感受到威胁的。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荆州东邻孙权所辖江东,西接刘璋的益州,而荆州内部则是刘备临时占领的江夏。
因此,为了应对强敌曹操,孙权、刘备和刘璋的联合势在必行,但由于刘璋的地理位置无法直接与孙权、刘备联手,最终,能够达成政治联盟的只剩下孙权和刘备。双方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他们必须联手共同抗曹。
刘备、孙权、曹操:
孙权与刘备之所以能够真正结为同盟,完全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政治利益。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中,孙刘联合的合作极为紧密。凭借此同盟,他们成功地击败了曹操,迫使曹魏退出荆州。而这一胜利也让孙权与刘备的联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曹操的退出暂时缓解了孙权和刘备的压力,但曹魏的强大依旧未解,双方仍需继续合作应对曹操。然而,双方在荆州的争夺开始加剧。尤其是刘备在周瑜攻南郡时,趁机占领了荆州南四郡——长沙郡、武陵郡、桂阳郡和零陵郡,双方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赤壁之战前一年的天下局势:
荆州的土地割据局面使得双方矛盾愈发尖锐。周瑜建议孙权攻占益州,而刘备自从请出诸葛亮以来,就一直把荆州和益州视作自己的必争之地。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最为突出的分歧便是争夺益州。
由于周瑜的去世,孙权未能及时补上他缺失的进取型将领,吕蒙和陆逊尚显年轻,鲁肃作为守将较为稳妥,但进攻性不强。局势愈加复杂,这一切促使孙权最终将南郡借给刘备。
周瑜去世后,孙权面临的抉择:
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的决定并非简单的军事调度,而是深谋远虑。首先,这一决策能够减轻他与曹魏的军事压力。若不借给刘备南郡,蜀汉便难以与曹魏接壤,而此时的孙权正需集中力量抵抗曹魏的压力。
其次,孙权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削弱刘备的实力,迫使刘备承担曹魏的攻击压力,这样双方便能一起消耗力量,减轻对抗曹魏的负担。而且,孙权此举也是在刘备集团缺乏合适战将的情况下做出的战略调整。
最终,孙权与刘备的合作虽然名义上是联盟,实际上却早已暗流涌动,二者在政治上的裂痕逐渐加深。至关重要的是,曹操的外部压力让双方在某一时刻重新达成了暂时的协议,但这并未消除根本矛盾,合作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
蜀汉与东吴的合作破裂:
随着关羽北伐的进行,东吴的威胁愈加明显。关羽深知,如果东吴不解决,那么蜀汉北伐的后路必将受阻。孙权与关羽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战斗不可避免。正是曹操向汉中张鲁进军的局势变化,使得刘备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孙权的盟约。
结语: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因为利益的错综复杂而形成的。而孙权与刘备的联盟则是一场政治博弈,经过赤壁、南郡的合作、争夺以及对抗,双方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关系的破裂,局势进入了微妙的紧张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