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韩信被人揭发和陈豨密谋起义。吕后知道这件事后,便联合萧何一同定下了计谋。
他们把韩信骗到了长乐宫,并命令卫士杀死了韩信。
当时韩信或许没有想到,真正取自己性命的,是那个曾经在他面前弯腰拱手、满脸堆笑的人……
失势与挣扎
韩信,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事奇才,一度在战场上纵横捭阖,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但韩信恃功自傲,言行失据,逐渐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与反感。不久,刘邦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将其贬为淮阴侯。
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的人生急转直下,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挣扎。
这时的韩信,非常清楚刘邦对他才能的忌惮与厌恶。他手中没有兵权,随时都可能被刘邦杀掉。
为了自保,他经常以生病为由,拒绝参加朝见,也不跟随刘邦出行。
可即便如此,他内心的怨恼与不满与日俱增。
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自己竟然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平起平坐。
在他的眼中,这些人的才能与武艺远远不如自己,这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羞辱。
有一次,韩信专门去拜访樊哙。樊哙对他特别恭敬,谦卑地向他问候。
樊哙对韩信说:“侯爷,您真是稀客啊。不知您此番前来,有何见教?”
韩信漫不经心地说:“我也没啥事,在家待着无聊,出来转一转。”
两人谈了很长时间,直到日落西山,韩信才起身离开。
可韩信出门后,却自言自语道:“我居然沦落到和樊哙这人为伍的地步!”
当时韩信内心充满了不甘以及对现状的强烈不满。
后来韩信的亲信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在上任之前,陈豨特意前来向韩信辞行。
韩信拉着陈豨的手,避开左右侍从。韩信说:“我有些心里话积攒已久,想跟你谈谈,你愿意听听吗?”
陈豨连忙表示:一切听从将军吩咐。韩信分析到,陈豨所管辖的地区,是军事要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陈豨又是刘邦最信任的臣子。假如有人告发陈豨有异心,刘邦刚开始不会相信。
但要是再次告发,刘邦就会怀疑。三次告发,刘邦肯定会勃然大怒,派兵前来围剿。
如此一来,韩信认为,自己在京城做内应,便可以得到天下。
陈豨深知韩信聪慧过人,当即表示一定按照他的计划行事。
英雄末路
公元前 197 年,陈豨果然听了韩信的话,在边境竖起了反旗。
得知消息后,刘邦火冒三丈,决定亲自领兵出征。临走前,刘邦命令韩信随行。韩信假装生病,便留在了京城。
韩信暗地里派了个心腹去面见陈豨,带了句话:“你只管起兵,我在京城坐镇。”
当时韩信就跟家里的门客们商议,打算趁着夜里假传圣旨。
他决定把官府里服役的罪犯都放出来,带着这些人去攻击吕后和太子。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就等着陈豨那边的确切消息。可偏在这时候,韩信府上突然出了个岔子。
有个门客犯了个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在愤怒之中,韩信还放话说要杀了这个门客。
门客的弟弟急了,连夜跑到吕后那里告了密,把韩信要起义的计划全说了出来。
吕后听了又惊又怕,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害怕他不来,更怕他手下的人趁机闹事。
正没主意的时候,萧何来了。
俩人一合计,想出个好办法:派人假装是从刘邦军中回来的,四处说陈豨已经被杀了,让列侯和大臣们都进宫祝贺。
萧何亲自去了韩信府上,说道:“韩将军,就算身子不舒服,这么大的喜事,也该去宫里露个面,道个贺呀。”
韩信犹豫了一下,毕竟是萧何来请,又是这么大的事,不好推辞。
刚走进宫门,两边就冲出几个武士,把韩信捆了个结实。
他被拖到长乐宫的钟室里,吕后早已在那里等着。当冰冷的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韩信突然笑了。
韩信无奈说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蒯彻的话,如今反倒被骗了,这难道是老天安排好的吗?”
话音刚落,刀光一闪。一代名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为了斩草除根,吕后下令把韩信的父族、母族、妻族全杀了。
后来刘邦成功平定了陈豨起义,班师回到长安。刚一入城,他便得知韩信已经死了。
刘邦心中五味杂陈,既有一丝难以掩饰的高兴,又涌起对韩信的怜悯。
一代战神韩信,曾经战功赫赫,如今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陈平“隐谋”
人们都以为韩信是吕后杀的,可真正把他推到绝路的,是那个天天对他点头哈腰的陈平。
陈平家里以前和很穷,既不像张良是名门之后,也不如萧何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资历深。
可他就有本事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让刘邦打心眼儿里相信他。
韩信打仗的时候,陈平帮着传递命令。韩信封王的时候,陈平帮着办封赏的礼物。
后来韩信失了势,陈平还是天天来问候。看他那低眉顺眼的样子,韩信压根没有把他当回事。
韩信或许不知道,刘邦颁发的每道诏书,陈平都如数家珍。
每次调兵,陈平都知道走哪条路。萧何排的阵、张良画的图,最后都得经陈平的手。
就连韩信身边的亲信、做饭的厨子,都是陈平安排的。书信有没有被拆过,也得他点头才算数。
在陈平眼里,韩信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就像根扎在刘邦心里的刺。
他明白,这根刺一定要拔,却不能硬拔。韩信在军中太有分量,动他一下,百官就会变得慌张。
陈平认为,得让他死得像犯了错,不像被冤枉。
于是陈平开始悄悄布局。他在刘邦耳边时不时提一句,暗示韩信可能有异动。
陈平暗地里又盯着韩信的一举一动,收集那些能证明韩信有异心的证据。
等陈豨起义的消息传来,陈平知道,机会来了。那天宫里,陈平亲自去接韩信。
他看着韩信走进殿门,亲手关上了门,然后转身走到殿后,脸上没半点表情,也没跟任何人多说一个字。
他没为韩信求过一句情,仿佛这一切本就该如此。
事情办完,陈平没索要功劳,也没接受赏赐,只领了一匹布、三斗米,好像这事跟他没关系。
三年后,有个韩信当年的老部下忍不住问他:“那天的诏书,是不是你写的?” 陈平没说话,就那么看着对方。
从那以后,朝中再没人敢提 “淮阴侯” 三个字。韩信死的时候,没哭泣,没挣扎,也没喊冤。
他大概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动手的是这个 “自家人”。
他不知道自己一仗定了天下,却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他更不知道那个天天点头哈腰的人,已经盯着他很长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