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被击败后,清朝的军队成功入关,占据了北京并逐步开始对全国建立统治。在这场历史性的转折中,清朝的第三任皇帝顺治登基,成为新的统治者。然而,实际上掌控清朝军政大权的并非顺治,而是摄政王多尔衮,他成为了清廷背后的实际掌权者。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尽管顺治是名义上的君主,但多尔衮的权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他在顺治二年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五年,又毫不客气地去掉了“叔”字,直接称为“皇父摄政王”。在这段时间里,多尔衮不仅掌控了军政大权,还在很多方面与皇帝的权力不相上下。顺治对政务几乎没有干预的空间,很多重要决策和官员的任命、罢免都由多尔衮亲自下令处理,这一切让他的权势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那么,为什么多尔衮没有选择废除顺治,自立为帝呢?其实,多尔衮的能力是无可争议的。早在皇太极时期,他就凭借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屡立战功,24岁便被封为睿亲王,并且在清朝六位亲王中排名第三。尤其是在担任吏部尚书后,他已经实际掌握了重要的政务大权,可以说,在皇太极去世前,他已经是清廷的实际掌舵者之一。
皇太极于1643年去世后,清朝的继承问题成为了焦点。尽管皇太极有八子,但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竞争者只有两个——多尔衮与皇长子豪格。豪格年纪比多尔衮大三岁,且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战功和勇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豪格就因多次攻打蒙古立下赫赫战功,曾被封为贝勒。两人的实力差距虽然存在,但都具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此时,八旗的支持成为了关键。八旗是清朝最为根本的军事力量,要想登上帝位,多尔衮必须争取更多旗主的支持。然而,支持他的人并不多。只有他自己掌控的两个白旗以及阿济格和多铎才是他可靠的支持者。其余六旗则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其中两黄旗原本是皇太极的直属部队,必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正蓝旗更不用说,豪格是该旗的领袖,势必站在豪格一方。而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则倾向于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至于代善所管的两红旗,他们并未公开支持任何一方。
在这样的局势下,如果多尔衮自立为帝,必然会引发八旗内部的分裂与动荡,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风险。于是,多尔衮决定与豪格一起放弃争夺皇位的斗争,最终由济尔哈朗提议让年仅6岁的福临(顺治)继承大统。这一提议得到了多尔衮和豪格的同意,顺治顺利登基,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则共同辅政。
然而,即便顺治即位后,多尔衮的权力仍然没有丝毫削弱。几年的时间里,多尔衮一直是清朝的实际主宰,许多重要事务的决策都由他一手操控。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有能力称帝,可为什么他依然没有选择篡位呢?
首先,时局未稳。尽管清朝已经占领了北京,但南明政权依然存在,局势不稳定。如果多尔衮此时篡位,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内乱,影响清朝与南明的战争,这显然不符合多尔衮的长期战略考虑。为了国家大局着想,他决定维持现状,继续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顺治。
其次,多尔衮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嗣。虽然他掌握了至高的权力,但如果他篡位成功,未来的皇位还是有可能传给顺治。此时,他已经是“皇父摄政王”,享有几乎与皇帝平等的权力,何必冒险去篡位?稳坐摄政王的位置,不仅能保证自己的权力,还能为后代留下一份不容忽视的政治遗产。
公元1650年,多尔衮去世。他的死激起了政敌们的猛烈反击,许多人开始批评他,指责他犯下了14项大罪,甚至有人挖掘了他的坟墓,对他进行复仇。然而,时隔百年后,乾隆皇帝为其翻案,恢复了多尔衮的爵位,昭示着他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多尔衮的故事,是一段充满争议与复杂性的历史。他的决策、他的权力斗争以及他的命运,都深刻地影响了清朝的建立与发展。
上一篇:原创 历史学家许倬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