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滇军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鲜有如此激烈的冲突。”
这是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结束后的日本媒体一则评论,充满了对滇军的震惊与敬畏。
这支令日军心生畏惧的滇军,正是龙云亲手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亦被称为滇军六十军。
1938年4月,时任第五战区长官的李宗仁紧急发来命令,要求六十军必须在4月21日前到达台儿庄附近。
接到命令后,军长卢汉迅速指挥部队行进,最终在4月21日凌晨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并开始在禹王山外围构筑防线。
当时,日军在中国大地上横行无忌,所向披靡,国民党军队几乎无力抵抗。
此时,日军士气高涨,几乎不把滇军的装备和兵力放在眼里。
然而,在4月22日清晨,日军针对陈瓦房的滇军183师一个营展开了猛烈攻势。
由于兵力和装备的巨大差距,滇军未能守住阵地,营长尹国华也英勇牺牲。
无奈之下,滇军只能退守至陈瓦房南面的五圣堂、浦旺一线,继续坚守与日军的对抗。
4月23日,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支援下,集中一个师团的兵力,发动了对六十军阵地的连续攻击。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位于浦旺的滇军几乎全军覆没。
4月26日,六十军撤退至第三道防线,台儿庄外围仅剩禹王山仍由六十军控制。
日军对禹王山的重视不言而喻,决心一举攻下这座关键阵地,彻底结束长达数月的徐州会战。
然而,禹王山却成了日军挥之不去的梦魇。
负责攻占禹王山的是日军第五师团,这支师团曾在朝鲜和西伯利亚战场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是日本陆军的王牌部队。
他们原本信心满满,期待继续在中国战场上延续自己的不败神话,但即便动用了全部重武器,第五师团依然无法攻克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
在此困境下,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亲自赶赴前线督战,亲自指挥部队发起攻击。
为激励士兵,第五师团组建了敢死队,士兵们头绑膏药旗,喊叫着向禹王山发起冲锋。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六十军的将士们毫不畏惧,在曾泽生团长的指挥下,挺身而出,用刺刀迎战。
在激烈的交火中,这些士兵身材矮小的日军几乎被全部歼灭。
这场战斗持续了二十多天,禹王山成为了血与火的战场,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此消逝。
尽管日军一波又一波地动用飞机轰炸禹王山,但滇军的抵抗从未停止过。
直到5月17日,六十军接到命令进行突围,日军才终于攻占了禹王山。
在这场持续多日的战斗中,六十军付出了23146人的伤亡代价,但却成功消灭了日军超过1.2万人的兵力,并成功突围。
这场战斗被认为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阵地战中的最辉煌胜利,也是滇军对日军的最大一次胜利。
徐州会战结束后,六十军继续参战,参与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多场重要战役。
在这一系列战斗中,六十军表现突出,常常在劣势下逆袭成功,取得令人称赞的战果。
可谓是当时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也让全国上下对六十军刮目相看,冼星海和安娥特意为他们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军歌:
“我们来自云南的伟大土地,
横穿贵州湖南奔赴抗敌前线。
弟兄们以鲜血与生命,
捍卫祖国的荣光,保卫祖国的未来。”
唱着这首气吞山河的军歌,六十军将士无畏生死,坚定地与全国抗日力量并肩作战,将日军驱逐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