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是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负责经济工作,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之后被誉为“第五号人物”。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他的地位仅次于邓小平,被尊称为“第二号人物”。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人物,陈云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共和国的掌柜”。
在中国的政坛上,邓小平有过“三起三落”的经历,而陈云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和邓小平不同的是,每次的政治风波,陈云都能巧妙地避开,而不至于受到严重波及。
进入1950年代,随着中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然而,由于党和人民急于改变新中国的落后面貌,盲目冒进现象也随之发生。对此,负责经济工作的陈云感到极为警觉。在1953年,财政预算在预期良好的经济形势下被过度乐观估算,多列了30亿元,导致当年的财政赤字达到了30多亿,这使得接下来的经济工作变得十分艰难。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陈云反复强调要“慢一点、稳一点”,但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冒进现象愈发严重。陈云深知,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必须要稳步推进。于是,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反对冒进”的观点,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然而,尽管陈云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冒进的现象,但这并未根本解决问题。因为过于急功近的思维方式依然在党内占据一定影响力。
在同年的1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直接反驳了陈云的观点,提出要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要泼冷水,并在闭幕会上强调“打破平衡”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质疑陈云强调的“经济平衡”。尽管毛主席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倾向于支持“冒进”,但这一矛盾在当时并未引起过多的公开争议。此时,陈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主张反冒进,并且指出“紧张平衡绝不能使平衡破裂”。
然而,到了1957年下半年,毛泽东对陈云的“反冒进”逐渐产生了强烈反感,批评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毛主席曾提出,“宁可犯保守的错误,也不要犯冒进的错误”,显然这是针对陈云的。此时,陈云深感压力山大。1958年初,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相继召开,陈云因身体原因未参加会议,但会后的情况他很快了解到了。会议中,毛主席将批评的矛头直指陈云和国务院,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先后做了检讨,但陈云在之后的几次大会上虽然作了检讨,却始终保持沉默,他不再公开表态。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时,陈云再一次因病请假未能出席。陈云当时因心脏病病情加重,已经在大连疗养了半年多。尽管毛泽东曾派人询问陈云的健康情况并希望他能参加会议,陈云最终未能出席。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对会议中的批判声音表示附和,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1961年,经过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终于认识到陈云的经济主张是正确的,开始降低各方面的经济指标,这与陈云此前的提议相符。1962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主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毛泽东亲自邀请陈云发言,但陈云以“没有把握讲话”为由一再拒绝。这一拒绝并非因为他没有准备,而是陈云在过去两年里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尤其是在钢铁问题上,他不仅与有关人员座谈,还亲自下矿井考察,积累了充分的资料和判断。然而,他并不愿意在会议中随波逐流或让毛主席难堪。多年后,陈云才坦言自己拒绝发言的真正原因是“和稀泥不是我的性格,也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尽管陈云拒绝在七千人大会上发表演讲,但他在会后立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中发言,直言不讳地提出问题,赢得了参会者的高度评价。尽管外界认为陈云终于要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但他很快再度称病未能出席后续重要会议。
这一时期,陈云对邓子恢提出的“分田到户”思想表示关注与支持,但毛泽东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并再次强调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自此之后,陈云几乎完全处于病榻之上,未能参与更多的政治事务,直到1976年底才逐步恢复工作。
在沉默了十多年后,陈云再度发声,震动了整个中国政坛。他推动邓小平重新复职,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支持改革开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