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的声名震动华夏,威震四方,几乎无人能敌,曹操这个“曹老板”面对如此强敌,也不得不感到一丝压力。在许都不断遭遇关羽的强势打击时,曹操突然提出迁都的建议,考虑将都城迁移至邺城,试图避免继续在许都承受关羽的威胁。他觉得,面对如此强悍的关羽,他已经没有把握撑到最后。曹操深知自己不仅面临关羽的压力,还要同时应对来自其他方向的政治和军事挑战。
然而,曹操并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特别是在手下拥有许多能臣谋士。看到曹操似乎有些动摇,文臣群体迅速展开了劝谏,提醒曹老板:“若我们退了,那不等于向关羽投降吗?一旦我们示弱,南方的局势恐怕也会变得难以控制,既然如此,刘备那位小工商贩子势力必然壮大,局面一旦失控,我们就难以再反转。”他们进一步指出,如果选择迁都,不仅意味着曹操的退缩,还可能使得已经控制的中原土地失去,未来恢复困难。 曹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但面对关羽的强大,他也不得不在深深的自疑中做出选择。就在大家提出应如何应对时,以司马懿和蒋济为首的谋士们建议,若直接与关羽硬碰硬,恐怕胜算不大;不如另辟蹊径,通过间接手段削弱关羽的力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提出了一个计划:借孙权之手,背后捅关羽一刀,这样便能消耗掉关羽的力量,逐步让他失去威胁。 曹操觉得这似乎是个不错的策略,便开始与孙权方面接触。他不仅承诺给孙权更多的地盘,还暗示可以利用孙权来削弱关羽。这一系列承诺很快让孙权动心,孙权一听曹操开出如此慷慨的条件,内心的贪婪被激发,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曹操的请求。 孙权虽然与刘备曾结为联盟,但他一直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情结,那就是“见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崛起,占据了荆州及其周边的丰富资源,这让孙权感到压力山大,尤其是刘备和自己曾经的合作关系似乎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刘备的势力扩张,孙权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地位被边缘化。 由于孙刘联盟关系中的利益逐渐暴露出裂痕,孙权对刘备的行为逐步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在刘备逐步掌控了荆州并向北扩张的过程中,孙权对于刘备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刘备的对外扩张策略也让东吴的军事防线压力加大。为了阻止刘备进一步扩展,孙权决定采取更加直接的措施,尤其是在刘备开始筹备进攻汉中之际,东吴对其“江陵城”的控制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江陵城的控制权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孙权认为,若刘备能够稳住江陵,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在荆州的影响力,甚至可能威胁到东吴的生存空间。于是,孙权不再对刘备“借荆州”一事妥协,而是坚持要求刘备交还江陵城。这一要求最终引发了双方的矛盾升级,刘备愤而出兵准备与东吴开战。但最终,还是理智的鲁肃出面,尽力劝说孙权放弃冲突,达成了“湘水划界”协议,江陵归刘备,部分荆州四郡划归孙权。 然而,东吴的选择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两国开始出现战略上的分歧时,孙权在承受外部威胁的同时,也开始担心刘备的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孙权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便东吴看似取得了暂时的利益,但随着刘备逐步崛起并成功占领汉中,孙权感到自己不再是那个“老二”角色。自此,他决定与曹操联合,采取更加极端的手段,削弱刘备及关羽的势力。 与此同时,东吴的军事指挥官吕蒙取代了病重的鲁肃,迅速采取了行动。吕蒙这个寒门出身的将领,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极端手段,决定在没有引起刘备注意的情况下,借助间谍与虚假信息,通过“白衣渡江”的方式,趁机袭击关羽的江陵大本营。吕蒙的计划将关羽防线内外的资源与人心逐步瓦解,而他假装商人以实现背后暗算,让关羽毫无防备。 吕蒙最终成功控制了江陵,关羽在得知消息后虽然试图回援,却因军心动摇和后勤短缺,最终未能成功守住江陵。关羽在背后受到了来自曹操、吕蒙及陆逊的联合打击,最终被捕并遭到杀害。 吕蒙虽然通过这次行动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名声却永远背负了历史的污点。背叛盟友、操控战争规则、亲手捅背的行为,让吕蒙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耻辱。他的做法不仅突破了战争的伦理底线,更让人们看清了在复杂的三国博弈中,即使有再高的战略眼光,也可能会为短视的利益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