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中国为啥从不往外打,很多人以为是文化爱好和平。其实翻开历史看看,皇帝们打起小九九来可精明了。就拿汉朝卫青霍去病赶匈奴到贝加尔湖这事来说,打完就撤根本不是不想占地方,而是种地养不活人。要是在那儿驻军,光是往漠北运粮就得十石换一石,亏本买卖谁愿意干?
汉朝算得明白,草原上种不了粮食,养兵成本太高。后来隋炀帝非要打高句丽,结果三征下来把国家拖垮了。这地方离中原太远,运粮成本太高,打下来每年还得往里砸钱,最后老百姓受不了就造反了。唐朝后来打下高句丽也学乖了,打完就撤,不留人。为啥?从长安运粮到平壤路上就损耗大半,当地收税还不够发工资,占着赔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绝,直接列了个不打的名单,日本朝鲜朝鲜都在里面。他说得明白,这些地方太远,打下来也养不活人。他给子孙算过账,辽东一地运粮,光路上消耗就是二十倍,纯赔本。所以干脆写进祖训,别仗着有钱就瞎打仗。
其实古代中国打起经济账比谁都仔细。你看罗马帝国为啥撑不久?因为靠抢掠资源维持扩张。中国从秦朝就是大一统,全国粮食物资互相支援,哪块地占着赔钱就得放弃。像草原沙漠这种地方,种不了庄稼就得靠运输,成本太高,不如不打。
西班牙当年抢美洲金矿看似赚了,实际三分之二通胀了,剩下三分之一还给中国买丝绸。中国搞朝贡反而更划算,不用驻军花大钱。清朝在新疆种地建城,其实也是算过开发成本能收回来了才动手。
现在有些国家想加入发达国家,结果被拒绝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澳洲为啥不要岛国?人家资源少,人口多,养不起还得倒贴。中国周边有穷国家想加入,我们也不答应,道理都一样。
欧洲列强抢殖民地最后都成了负担。德国在青岛投钱建了一堆,还没赚到就被打跑了。古代中国人早看透这个理,扩张要是亏本,还不如搞贸易。明朝和外国贸易回赠贵点没关系,光省驻军费就够本了。
以前皇帝们打仗就盯着钱袋子,现在看起来挺现实的。打胜仗容易,维持难,光养兵钱就够喝一壶的。汉朝打匈奴不占地,唐朝打完高句丽就跑,其实都是算过经济账。打不赢赔钱,赢了也赔钱的事,谁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