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南的战事中,宋希濂一度处于山穷水尽的困境,他曾策划过一条生路。在他的回忆录中,他提到与胡宗南商量过的一项计划:“如果我们带着三十万大军撤退到滇缅边境,陈赓再怎么追击,我们也能穿越到缅甸去!”他认为,缅甸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无法阻挡他们的行军。然而,这一计划最终被蒋介石拒绝了。愤怒之下,胡宗南当场开始在宋希濂面前走来走去,时而笑出声,时而情绪崩溃,甚至不时捶胸顿足,骂蒋介石年老糊涂,无法理解他们的战略眼光。
若这一计划得以实施,假设宋希濂和胡宗南的三十万大军进入了缅甸,那么很快李弥的两万残兵也会加入其中。此时,三位将领在缅甸的地位如何划分,恐怕将成为一场复杂的权力博弈。历史上的宋希濂、胡宗南和李弥在大西南的身份分别是:胡宗南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军衔上将;宋希濂则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军衔中将;而李弥是第十三兵团及第八军军长,逃亡缅甸后曾被蒋介石任命为空头云南省政府主席。
从史料中可见,李弥进入缅甸后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成为了残兵的“领袖”。如果胡宗南和宋希濂先于他到达缅甸,那么最终的权力争夺就会发生在胡宗南和宋希濂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对这两位已经不再信任,特别是在胡宋联合的背后,老蒋心中对他们的疑虑与日俱增。另一层不确定性是,蒋介石是否会任命李弥来领导胡宗南和宋希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缅甸历史的走向。
根据《纵横》杂志的报道,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了军事会议。在会议中,蒋介石明确表示不再信任胡宗南和宋希濂,而两位将领也不打算完全依赖蒋介石的指挥,反而提出了一项新的计划——将主力部队通过西康向滇缅边境转移,建立新基地,伺机反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计划先消灭刘文辉,控制西康地区。然而,蒋介石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拒绝了这一提议。
蒋介石对胡宗南和宋希濂的愤怒溢于言表。在这场危机时刻,蒋介石显然认为两位将领的处事能力已经不能再依赖。而对于他们的背叛,蒋介石充满了警惕。宋希濂回忆道:“即便我们有三十万大军,甚至更多的杂牌部队,但士气早已低落,面对解放军时,我们根本无法再坚持。”
与此同时,蒋介石不仅对胡宗南和宋希濂失去了信任,还对他们的将领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甚至怀疑他们是否会在蒋介石失势时争夺继承权。王陵基在回忆录中提到,蒋介石每天与胡宗南争吵不休,要求从胡宗南手中抽调部队支援重庆,但胡宗南坚持不肯听从,最终只勉强调了一两个团,结果几乎没有实际效果。
与胡宗南和宋希濂的麻烦不同,李弥凭借其黄埔四期的背景和极高的演技在蒋介石心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李弥向来只听从蒋介石的指令,与其他将领关系较为疏远,特别是他的忠诚,使他在蒋介石眼中几乎无可替代。李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曾为蒋介石表演过自杀的戏码,在大家面前高调“威胁”自杀,极尽表演之能事。这个“表演”迅速传到了蒋介石耳中,蒋介石显然对李弥的忠诚更加信任。
回顾历史,蒋介石对于李弥的倚重并非空穴来风。李弥在云南的表现使得蒋介石渐渐看中了他,认为他能有效管理云南,并有能力制衡其他地方的乱局。《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书中提到,李弥在云南不仅成功接管了当地事务,还通过与当地土司、民族头人建立关系,逐步稳固了自己的权力。更为巧妙的是,他通过与当地女子结婚,迅速繁衍生息,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开办了大学,甚至亲自担任校长。
李弥不仅垄断了非法生意,还向南发展,占领了缅甸北部的几个重要地区,在当地建立起了庞大的权力网络。直到1961年,李弥才最终“名义上”撤出缅甸,但实际上仍在幕后遥控指挥。与李弥相比,宋希濂和胡宗南虽然拥有更强的军事能力,但在蒋介石眼中,他们更多的是庸才,缺乏足够的信任。
若胡宗南和宋希濂真能进入缅甸,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大不相同。但最终,蒋介石没有允许他们担任缅甸地区的领导,而是依然青睐李弥,认为他更加“听话”。从这一点来看,即便胡宗南和宋希濂带着三十万大军进入缅甸,蒋介石依旧会用李弥作为掌控者,避免让其他人获得太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