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延续了西汉的统治,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外戚掌权和太后干政等问题上,东汉继承并放大了西汉的弊端。这些外戚中有许多名声极差的人物,如梁冀和何进,但也有像窦宪这样的角色,虽然为人霸道、气焰十足,却在功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甚至因此赢得了“英雄”的美誉。那么,窦宪究竟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呢?
首先,窦宪的家世可谓非凡。看到“窦”这个姓氏,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西汉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果然,窦宪的祖上正是窦漪房的弟弟窦广国,窦家在历史上有着光辉的背景,几百年来一直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当年汉光武帝起义反抗王莽时,窦宪的曾祖父窦融因战功赫赫,成为了“云台三十二将”之一,窦家因而被视为开国功臣,地位进一步提升。为了拉拢有功的家族,汉光武帝还将自己的孙女沘阳公主嫁给了窦融的孙子窦勋,这一举措使窦家迅速与皇室结为亲戚,地位愈加显赫。
然而,窦勋因犯罪被处决,窦家一度陷入低谷。幸运的是,沘阳公主眼光独到,她及时将窦勋的女儿窦氏送入宫中。窦氏深知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因此在宫中言行得体,迅速获得了汉章帝的宠爱,短短一年便晋升为皇后。窦氏的崛起意味着窦家再次崛起,而窦宪作为窦皇后的亲兄弟,也因此得到了提拔。起初,窦宪言辞谨慎,但随着权力的增长,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窦宪性格本就充满野心,且极为贪婪。凭借着妹妹是皇后这一背景,他迅速在朝廷中横行霸道,几乎可以说是“风声水起、无所不为”。他肆无忌惮地打压朝臣,谁若与他不和,必定遭殃。更为过分的是,他连皇室成员都不放过。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田,被窦宪强行占据。公主的土地,本就是皇家的专属地盘,窦宪竟敢公然侵占,震惊了整个朝廷,然而身份高贵的沁水公主竟然不敢与他对抗。
尽管如此,汉章帝并非无所察觉,他意识到不能过度纵容外戚,遂专门斥责了窦宪。在窦皇后的力劝下,窦宪才得以免除大罪,并将抢夺的园田归还给沁水公主。此事之后,窦宪被汉章帝冷落,再也没有获得进一步的权力。窦宪虽然因此安分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汉章帝去世,汉和帝年幼即位,窦皇后借助太后的身份继续掌控朝政,窦宪借机再次开始在朝堂上作威作福。
当时,汉和帝刘肇年仅九岁,毫无执政能力,朝政实权便落入窦太后及窦氏家族手中。窦宪身为太后之兄,地位进一步提升。他不但对外权势滔天,且心中怀有多年的杀父之仇,一旦得势便开始报复曾经加害于窦家的人。窦宪先是找到当年审判他父亲的官员韩纡,将其杀害,并将头颅作为祭品献给父亲。虽然此举激起了朝廷的不满,但由于窦宪背后有太后的撑腰,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窦宪开始不知满足,他试图通过扩张个人的权力来威胁窦太后的地位。在一次涉及宫廷内部争斗的事件中,窦宪因嫉妒太后宠爱的一名情夫刘畅,而策划了刘畅的暗杀事件。窦太后通过审问,很快便查明了真相,最终将窦宪软禁,要求他停止闯祸。尽管窦宪被暂时软禁,但他并未悔改,而是借着边境匈奴的威胁,向太后请求出征,企图通过立功来重新获得权力。
窦宪的请求得到了太后的批准。永元元年,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领大军出征北匈奴。这一战成为了窦宪人生的转折点,他深知此行的重要性,因此做足了准备,精心策划了战斗方案。在与匈奴的战争中,窦宪展现出了过人的指挥才能,巧妙地利用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把匈奴大军引入了陷阱。在一场经典的战斗中,他将一万多骑兵分为三路,将匈奴主力成功包围,最终大获全胜。
此次胜利不仅让窦宪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还为东汉解决了长期的边境问题,使他成为了朝廷的英雄人物。窦宪回到朝廷后,被封为大将军,地位一度超过三公,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民间百姓并不知道他在朝中的所作所为,他们只知道他是保卫边疆的大英雄,与霍去病、卫青并列,成为了抗击外敌的典范。
然而,窦宪的嚣张并未因此收敛。随着权力的膨胀,他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最终引起了汉和帝的警觉。经历过权力的斗争后,汉和帝决定对窦家进行清算,最终将窦太后推翻,并清理了窦家残余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