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大家在中学时大概都曾背诵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有多个不同版本,其中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就有所不同,甚至还有“强虏灰飞烟灭”和“樯橹灰飞烟灭”之类的变体。尽管如此,不论如何变化,词中的羽扇纶巾总是指周瑜,而强虏则是曹操,樯橹指的则是曹操的战船。不过奇怪的是,羽扇纶巾的形象在很多小说和电视剧中,竟成了诸葛亮的标配,甚至周瑜变成了穿凤翅盔、披亮银甲的形象,看起来更像赵云或马超。
深入分析这首词时,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所描写的其实是周瑜,而非诸葛亮,这与历史记载是相符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周瑜,是个英俊、气宇轩昂、才艺双全的儒将。他不仅精通音乐,还是个胸怀高远的豪杰。如果我们将苏轼的这首词与《三国演义》结合来看,就会发现,周瑜从未参与单挑,或许是因为他连王朗这个被诸葛亮骂死的人物,也未必能打得过。
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周瑜才首次登场。那时的周瑜给江东小霸王孙策的印象就是个风度翩翩、容貌出众的青年:“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按照当时的惯例,如果不特别说明某人的身高,那么说明他并不高。刘备的身高被记载为七十五寸(约1.69米),太史慈的身高为七尺七寸(约1.81米),而身高八尺的诸葛亮则是个令人仰视的大个子。在小说中,武将的身高一般都会更高,《三国志平话》就说吕布身高一丈,关羽身长九尺、张飞身长八尺等。
汉朝的八尺标准约为1.84米,因此,如果曹操真如《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身高七尺(约1.61米),他的身高在现代看去确实偏低。而刘备的身高若超过1.72米,那在当时也算不上矮了。周瑜的身高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在群英会上有过耍剑的表现,但这次耍剑只是辅助手段,周瑜的真正特长是歌唱。周瑜在群英会中的歌声也许更值得一提:“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虽然他唱的是古风歌曲,但相比曹操的诗作,周瑜的歌曲显得更为轻松愉快,因此,大家并未对他的剑法产生太多赞美。
如果单从战斗的角度来看,周瑜似乎并不擅长单挑。他曾设下圈套,将刘备引过长江并埋伏刀斧手,但却不敢以“摔杯为号”来向关羽宣战:“关云长,世之虎将也,与玄德行坐相随,吾若下手,他必来害我。”这充分表明周瑜对武力的信心不足。甚至在《三国演义》中,曹洪和曹仁等人都曾单独出战,而周瑜则派遣韩当与曹洪交锋,且战至三十余合曹洪败退。后面曹仁出战,周瑜依然没有亲自出手,而是派周泰前去迎战。
即使面对关羽,周瑜也不敢亲自交手。当关羽逼近时,周瑜慌忙逃跑。这一系列的行为都表明周瑜对抗顶级武将并无信心。他作为吴军的主帅,不应该轻易以身犯险。回想孙策时期,周瑜曾与王朗有过一番交手,但那次交战的结果更像关羽突围下邳的情景:孙策和周瑜似乎有点许褚和徐晃的风范,而王朗则有点关羽的气质。
关羽在土山中成功杀退了许褚和徐晃,王朗当年也不弱。王朗曾与太史慈激烈对战,并与孙策正面交锋过,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武力。当王朗加入曹营后,他的角色似乎发生了转变,更多成为了文官。曹操的铜雀台宴会上,王朗和钟繇、王粲等文官一同献诗作,而武将如曹洪、许褚等则因争夺锦袍而大打出手。钟繇的书法才华和王粲的文学成就,都与王朗曾经的勇猛形象截然不同。
回到周瑜与诸葛亮的对比,笔者认为,如果要单挑,周瑜可能并不占优势。诸葛亮不仅拥有与张飞相当的身高,而且他从未因隐居而放弃锻炼,反而周游四方,能在乱世中避开敌人和猛兽的伤害,足见其个人能力。关于诸葛亮的武艺,《古今刀剑录》记载他在黔中抽刀刺山,说明他有相当强的腕力。
然而,不管周瑜和诸葛亮谁强谁弱,两位都是三军的主帅。运筹帷幄、智勇双全才是他们的职责,而非靠单挑争雄。实际上,在三国时期,阵前单挑的高级将领少之又少,除了颜良、文丑、夏侯渊、张郃、庞统、关羽等几位以外,连吕布也只是主动投降后才被杀。由此,周瑜并不喜欢单挑,可能并非因为他不敢,而是他认为智谋远比武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