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30日,新中国成立仅三个月,解放大西南的关键阶段迎来了一次重大胜利——第18兵团60军浩浩荡荡地进驻成都,标志着成都的解放。这一时刻,成为了解放大西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奠定了新中国的胜利基础。此前,二野指挥的部队与贺龙领导的18兵团早已将成都团团围住,特别是二野杜义德指挥的第10军已逼近了狮子山下的新津机场。尽管在与敌人激战多日后,第10军损失不小,他们依旧通过电报请求优先进入成都。
然而,令第10军和其他部队感到不解的是,刘邓两位领导立即回电,明确表示除了贺龙所率的18兵团外,其他部队一律不得进入成都。这一指令让众人感到困惑,因为大军已经包围了成都,按照常理,谁打得更好、推进更快,谁就应当先入城。为什么只有18兵团被允许进入呢?
事实上,解放大西南的任务是二野肩负的重大使命。为了实现“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计划,军委特别要求贺龙率18兵团入川,牵制驻守川陕交界的胡宗南的30万国军。如果胡宗南的部队突然南下,二野将面临巨大的作战压力。因此,解放大西南是由二野部队与贺龙所率的18兵团共同完成的,而为了协调作战,18兵团由二野统一指挥。
那么,为什么刘邓决定由贺龙率领的18兵团接管成都?首先,必须明确,接管成都是解放大西南的象征性胜利。成都不仅是大西南的一个重要城市,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因此,无论哪个部队接管成都,都将载入史册,成为一段光辉的历史。
但是,刘邓选择让18兵团接管成都,背后有深刻的战略考量。第一点是对贺龙所率18兵团的充分肯定。解放大西南的顺利推进,18兵团立下了赫赫战功。自战争开始以来,贺龙坚决贯彻军委的战略指示,采用“追而不迫、突而不破”的战术,在二野部队向西南推进时,有效牵制了胡宗南的部队,使得二野顺利收复重庆。胡宗南在得知二野意图后试图南撤,但已经为时已晚,数十万敌军被我军分割包围。在此过程中,贺龙巧妙地调整战术,从追击敌人变为全力进攻,最终将胡宗南的部队困于成都,完成了对敌的歼灭。因此,刘邓心知肚明,18兵团在此次战役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接管成都的任务是为了解放大西南后续的战略目标。刘邓心里清楚,解放成都仅仅是大西南战役的第一步。接下来,西昌地区的战斗将更加艰难,且广西境内的剿匪任务也愈加紧迫,匪军数量巨大,与残余的国民党部队合流,成为必须消除的威胁。为了确保完成这些任务,二野需要集中兵力,而如果将成都交给18兵团,不仅可以避免分散兵力的问题,还能高效推进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第三,考虑到实际的工作顺利开展,贺龙接管成都的做法更加适宜。贺龙虽然是湖南人,但在四川有着深厚的根基,其在川军中的威望极高。在解放成都后,贺龙凭借他与四川地方势力的联系,能够迅速协调和处理各方事务,这对于成都的平稳过渡至关重要。许多川军将领的起义,背后也有贺龙的积极努力,他能在接管四川时迅速稳住局面,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基于这些综合考虑,刘邓最终决定由贺龙率领的18兵团接管成都。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对贺龙及其部队的高度认可,也考虑到后续战略任务的需要。事实证明,贺龙带领18兵团成功接管成都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并为解放大西南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举措,也成为贺龙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亮点,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