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水断桥赋》开篇和结尾的文字中写道:“蜀之诸将,惟飞最雄。因据桥而决战,当断水以成功……为勇烈之高明,救孤穷之先主;立功业于三分,播英雄于万古。”这段话无疑为张飞的英勇与智谋点出了背景,尽管它的作者——祖龙图,至今无人确切知晓,而这篇《据水断桥赋》也只出现在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中。毛宗岗父子在修改《三国演义》时,删去了大量原本的“赞诗”,这些诗句虽然让整部作品的流畅性有所提高,但也因此让某些细节显得更加模糊,无法为后来的读者提供更多的解释。
比如,关羽斩颜良之后,罗贯中写了四首赞诗,其中第三首写道:“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诗句中所提的“束手而亡”的“英雄”,显然指的是颜良。而关于刘备临别前究竟说了什么,历史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从此诗看,颜良的英雄气概也许确实被低估了——他曾斩杀吕布麾下的魏续、宋宪等八健将,且以二十回合击败徐晃。若非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关羽能如此轻松斩杀颜良,恐怕难免让人质疑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关羽在万马军中单挑颜良,而张飞则在当阳桥上成功喝退曹军,这两场战斗在《三国志》里都有记载。然而,从中我们不禁要问:如果颜良早有防备,关羽是否能够像史实中那般迅速斩杀他?张飞拆断桥梁是英明之举,还是鲁莽之举?如果不拆桥,刘备是否真的能逃脱曹操的追击?
不论是毛宗岗本还是壬午本,都有刘备批评张飞拆桥的记载:“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彼有百万之众,虽涉江汉,可填而过,岂惧一桥之断耶?”初看此段,笔者也曾觉得有些遗憾。但深思后,才发现张飞拆桥的决策其实相当高明,刘备的批评反而显得失误。
张飞能够成功喝退曹军,原因有三:首先,关羽斩杀颜良后曾对曹操宣称:“张飞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曹营将士,尤其是许褚,都对此心存畏惧,无法轻举妄动;其次,张飞故布疑阵,树林中嘈杂声传出,使得曹军甚至连文聘都误以为面前有伏兵,曹操更是疑虑重重;第三,长板桥的地形使得曹军难以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突破,只能单打独斗。而许褚明知自己单挑不是张飞的对手,其他曹军将领自然也不敢贸然出战。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曹操疑心重重;其二,长板桥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张飞不仅是刘备阵营中赫赫有名的猛将,还足智多谋。若非常常饮酒,他的智商完全能与诸葛亮一较高下。严颜和张郃等老将、魏将,想必对此深有体会——他们都曾深受张飞巧妙计谋的困扰。
张飞为何能够成功喝退曹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抓住了曹操的多疑性。曹操甚至在夜晚搭建浮桥时,还怀疑张飞拆桥是故意示弱,企图引诱他深入。然而,事实证明张飞的策略正中曹操的疑虑,使得曹操即便有了浮桥,依然不敢轻易过河。
电视剧中的长坂桥,往往被设定为建在小水沟上,因此一些人认为不管桥是否拆掉,曹军的百万大军都难以被阻挡。但若仔细查阅史料与地图,就会发现长板桥位于长江一级支流——沮漳河上,这条河流量极大,且在盛水期,其洪峰流量接近2600立方米每秒。即使沮漳河的流量远不及长江的洪峰流量,但仍足以形成巨大的阻碍。
根据《当阳县志》记载,当阳桥地势复杂,“西北高而东南下,西北多连山,东南多平原。”作为交通要道,桥梁一旦被拆,曹军的渡河难度陡增。因此,曹操不得不命令一万兵力搭建三座浮桥,急于越过沮漳河。
如果当阳桥真如某些推测的那样建在小水沟上,曹军不需要建浮桥。只要随便一条沙土堆砌的临时道路便可让百万大军顺利过桥。而从《三国演义》本身的描述来看,张飞拆桥的行动显然是必要的——如果他不拆桥,曹军很可能迅速跨越,逼近刘备,赵云甚至难以抵挡许褚等猛将的冲击,刘备逃脱的希望也几乎为零。
张飞拆断当阳桥的策略精妙,虚中有实,巧妙设置了迷雾,为刘备争取了宝贵时间。正如《三国志》所记,张飞凭借断桥以威慑敌军,最终成功保住了刘备的性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至于拆桥与否,史实中的“断”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拆断、摧毁,二则是拦截、阻截。无论如何,笔者认为,拆桥是避免曹操进一步进攻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张飞的智谋与果敢,刘备和赵云都难以幸免。刘备的批评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张飞的策略为刘备争取了生机,而非误导。
在当阳桥的拆与不拆之间,读者可以自由解读,但无论如何,张飞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拆桥是确保刘备安全的关键一步。如果张飞当时未拆桥,曹操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发动追击,刘备一方的生还希望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