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彭总结束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艰难任务,踏上了归国之路。返回的主要原因是彭总的身体不再能够承受长期高强度的战场指挥。即便像他这样钢铁般坚韧的人,也难以抵挡战斗的压力,更何况是普通的血肉之躯。彭总回国后,志司司令员的职位也需要有人来接替。作为彭总的副手之一,曾担任过志司副司令员的韩先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候选人,凭借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指挥能力,他本应是这一职务的理想人选。
然而,尽管韩先楚深具能力,却并未被任命为志司司令员。这并非因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有其他人被认为更合适。在彭总远征朝鲜期间,志司的副司令员共有五位,其中包括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和陈赓。值得注意的是,陈赓曾短暂代理过志司的工作,而邓华则是唯一一位曾担任过志司司令员的副司令员。邓华的资历和经验使得他成为了接任的最佳人选。
为什么邓华比韩先楚更适合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呢?首先,邓华在资历上明显占优。韩先楚虽然早期参加了红二十五军,但其职务起步较晚。在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北时,韩先楚仅是一个营长,而邓华早在此时就已经担任了师政委的职务。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韩先楚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快速晋升为纵队司令员,获得了“旋风将军”的美誉,但在职务上,韩先楚始终落后于邓华一节。邓华在解放战争初期担任纵队司令,后晋升为兵团司令员,并在四野南下期间,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职务。
然而,即使如此,邓华在1951年接替了彭总的位置,成为志司的司令员。这一切的背后,正是邓华深厚的资历和丰富的军事经验。相比之下,韩先楚由于过往履历中缺乏兵团司令员的经历,使得他在与邓华、杨得志、杨勇等资深将领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展现了令人敬畏的指挥能力,但在职位资历这一硬性条件下,始终无法与这些有着更强背景的人比肩。
除了资历,邓华的综合能力更是突出。虽然韩先楚是一位出色的战术指挥官,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决策并打击敌人,但作为志司司令员,所需的不仅仅是军事能力。邓华的优势正体现在他在战略和后勤方面的深思熟虑,能够统筹全局,避免冲动的决策。比如在三打四平的战斗中,邓华经过详细侦查后,提出增派纵队的建议,虽然最初未被采纳,但事后证明他的预见力极强。实际上,邓华擅长通过细致的计划和调查,确保每次行动的成功。
此外,邓华在军政工作上的经验也同样不可忽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华便在政工方面展现了非凡才能。他的指挥不仅仅依赖于军事才能,更重视团队的协作与士气的鼓舞。因此,当他接替彭总担任志司司令员时,得以迅速融入角色,无需过多的适应期。
至于韩先楚,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尤其在“四保临江”战役中,他敢于面对强敌,指挥成功地消灭了敌军的核心力量——全美械的89师。这样的战果足以证明韩先楚是一位勇猛且果断的指挥官。然而,正如之前所提,志司司令员不仅需要卓越的指挥能力,还需要能够统筹战局、调动资源、处理后勤等一系列复杂事务的综合素质。邓华正是在这些方面更具优势。
其实,若是韩先楚没有在1953年因健康问题提前回国,他完全有可能继任志司司令员的职务。毕竟,他自1950年便随彭总进入朝鲜,熟悉战场情况,战功赫赫。但由于长时间的带病作战,他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严酷的战争环境,最终不得不回国。随着朝鲜战争进入停战阶段,韩先楚未能再返回朝鲜,志司司令员的位置最终由杨得志继承。
综上所述,邓华无论是在资历、能力,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比韩先楚更适合担任志司司令员的职务。韩先楚虽然才华出众,勇敢果断,但在重要的岗位上,综合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而邓华的各方面素质,使得他成为了更加合适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