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关羽的形象都有类似的描述,尤其是他的眼神似乎并不十分灵敏。这一点不仅在战场上屡次中箭可以看出,在交友方面也能反映出他的一些识人误判。首先要澄清的是,关羽和刘备、张飞、赵云、黄忠并不是“朋友”,而是兄弟。关羽自己曾在接受封号,担任假节钺董督荆州事时明确表示:张飞和赵云是兄弟,而黄忠并不配与他平起平坐。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关羽的结拜大哥,而在《三国志》中,二人的关系虽是君臣,但他们的感情深厚,几乎超越了朋友的范畴。许多人认为,兄弟关系远比朋友更为亲密,因为朋友的巅峰是结拜,而结拜后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朋友,而是兄弟。而赵云与刘关张的情谊,也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友谊,虽然他们未正式结拜,但感情深厚,忠诚勇敢,堪比桃园三结义。
关羽性格中自信与独立,使得他在三国中能与少数名将结为朋友。但在曹操阵营中,他却有几个重要的“朋友”:张辽和徐晃。张辽与关羽的关系在史书和小说中都有提及,他们是朋友,但张辽的背叛令人失望。《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记载了张辽出卖关羽的行为。当时,张辽把关羽的消息通报给曹操,并因此获得曹操的信任。
一些学者认为,张辽并非完全出于忠诚,而是为了自保。傅玄为张辽辩解说,张辽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关羽”,因为如果不如实报告,曹操可能会以他没有忠诚心为由整治他。张辽的忠诚究竟有多少成分,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张辽的“忠心”并非毫无私心。
相较于张辽,徐晃与关羽的关系则更为复杂。关羽与徐晃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是兄弟,尤其因为两人有同乡之情。关羽来自河东郡解县,而徐晃则来自相邻的杨县,两地相距不远,或许早在青年时期就有交情。因此,关羽对于徐晃的称呼,通常以“大兄”自称。徐晃在关羽伤势未愈的情况下痛下杀手,表面上是为了完成曹操的命令,实际上却是为了消除关羽对自己的影响。徐晃欠下关羽的救命之恩,然而他选择在关键时刻以“忠心”为名,除掉这个“债主”。徐晃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私心的表现,也让人对他的品性产生了质疑。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三国时代的交情并非永恒不变,友谊、忠诚与背叛常常随着利益和形势变化而改变。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在赤壁之战后的互动,便是一种典型的利益博弈。曹操尽管在赤壁之战后惨败,但周瑜并没有全力围剿他,反而选择以象征性的追击来表现。诸葛亮则采取了更加审慎的策略,在樊口安营,避免直接与曹操对抗,而是等候局势发展。
在这场棋局中,周瑜不打算将曹操一网打尽,刘备和诸葛亮同样如此,大家都明白,如果逼迫曹操到死角,曹操会变得更加危险。因此,关羽被留在华容道,实际上是诸葛亮出于“人情”考虑,而不仅仅是战略上的安排。
曹操与关羽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是“朋友”之间最深刻的情谊。尽管曹操最终没有追杀关羽,他却一直在暗中帮助关羽。在关羽即将陷入困境时,曹操还曾派遣使者及时通知关羽,防止他落入孙权的陷阱。曹操这种隐形的帮助,体现了他对关羽的深厚情义。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提到,曹操并没有追击关羽,反而认可了关羽的义气,称赞他为“真君子”。
通过这些交情,我们可以看到,关羽识人不明,他与张辽的友谊最终变成了背叛,而与徐晃的“兄弟情”却被背后算计。曹操虽然在形式上是关羽的敌人,但从情感上来看,曹操却是真正理解关羽的人。在三国的复杂局势中,关羽最终意识到,真正的朋友往往并非表面上最为亲近的人。
如果你是关羽,在曹操、张辽和徐晃之间选择朋友,你会如何抉择呢?在这个充满利益与背叛的时代,选择一个忠诚的朋友,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