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粟裕做出了一个堪称极其大胆的决定,提前两天发动淮海战役。这一决定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华东战局,也为我军在战场上的胜利铺平了道路。若非粟裕临时做出的这一决策,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同时,国民党方面的指挥系统也因为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动陷入了混乱。这一战役的前奏,由粟裕的机智决定起,足见他对战争的敏锐洞察力。
粟裕决定提前发动战役,主要是根据两条关键情报做出的判断。首先,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员何基沣和张克侠将军等秘密党内人员,向我党提供了关于敌军一线防备力量开始收缩撤退的确切信息。其次,通过俘虏的口供,我们得知敌人已经开始放弃一些重要的防守城市。根据这些情报,粟裕认定,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已经开始松动,实施早期攻击将能够有效压制敌人的反应,迅速改变战局。
原定的战役计划,目标是消灭国民党的黄百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然而,敌军的撤退使得计划中的战斗目标发生了变化。例如,黄百韬兵团原本驻守在江苏新安一带,接到命令后即开始撤回徐州。如果我军等待敌人完全撤退到徐州后再发起进攻,胜利的难度将成倍增加。因此,粟裕决定提早动手,果断出击,力图在敌军防线完全撤退之前摧毁其一部分力量。
与此同时,除了华东野战军的行动,中原野战军也被赋予了明确的任务。淮海战役的计划最初由粟裕提出,原本目标是在1946年恢复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的控制区域。后来,毛主席根据当前的局势调整了战略,决定将中原野战军纳入战斗,形成一个全面进攻的态势,目标是津浦路和徐州。在这一背景下,中原野战军的任务逐渐明确,尤其是围绕控制徐蚌线,切断敌人退路展开进攻。
中央军委下达给邓小平和陈毅的命令是:“集中全力攻占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线,务必尽快完成。”这一战略目标不仅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也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宿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战略价值,它是贯通徐州与南京的重要交通枢纽,控制了宿县便意味着切断敌人从徐州至南京的通道。对于中原野战军来说,这项任务虽然艰巨,但必须完成。中原野战军的兵力远不及敌人,而且缺乏重型火炮,宿县的防守力量不容小觑。面对这一困难,如何攻占宿县成为了战役的关键。
在淮海战役的紧张局势下,战斗的推进时常会出现出人意料的转折。1948年11月11日,孙元良奉命率领国民党的41军和47军增援宿县,瞬间使宿县的防守力量增加了数倍。这一消息令中原野战军的指挥官感到绝望,尤其是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突然遭遇敌军增援。但就在情势一度恶化时,第二天中午我军侦察部队传来了一条关键情报:“孙元良带领部队北上了。”这条简短的情报彻底改变了战局的走向。
孙元良的撤离直接导致了宿县防线的空虚,这为中原野战军提供了宝贵的进攻机会。事实上,宿县不仅仅是淮海战役的一个战术目标,它的失守标志着国民党在徐州和南京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宿县一旦失守,黄百韬兵团的处境将变得极其危险。
对于刘峙来说,他的战略失误,背后隐藏的是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混乱。刘峙之所以无法做出明智决策,除了军事素养的欠缺外,还有他所面临的局势复杂性。事实上,刘峙并非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国民党高层的混乱和腐败导致了这一切。在战争开始前,白崇禧曾被蒋介石安排驻守徐州,但在关键时刻反悔,蒋介石不得已将刘峙派往徐州。在这一关键时刻,刘峙只不过是一个执行命令的传话筒,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在面对宿县的失守时,刘峙才做出了如此糟糕的决策。
不仅如此,刘峙命令孙元良去支援宿县,但孙元良却因为内部原因拒绝了这一命令。这一内讧、决策失误与命令不畅,直接导致了宿县的防线崩溃。中原野战军按照计划迅速进攻,11月13日成功占领了宿县。宿县的解放,不仅意味着国民党在此失去了重要防线,也为我军的后续进攻铺平了道路。
宿县的失守最终导致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与腐败,最终让他们失去了抵抗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我军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凭借准确的情报和决策得以实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