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让人情绪复杂的国家,在许多人的心中常常与一些让人愤慨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从对中国国民的毒杀、无人道的人体试验、性奴役,到屡次参拜的靖国神社,始终令人咬牙切齿。然而,作为一个国家,尽管带着这些深刻的历史烙印,日本依旧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占据着世界前列的位置。它的小小国土,资源匮乏,但却屡屡在全球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似乎又让人不禁产生一种矛盾的情感:为什么在经历了侵略与伤痛后,日本依旧能够从国际局势中攫取利益,甚至一度紧紧依附美国作为其“爸爸”的背后?
尽管日本资源贫乏,但他们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他们一直以来通过向其他国家“借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这一点从他们与美国的关系就可见一斑——两国在多方面互利合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局面。而日本为弥补自己在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资源短缺的问题,甚至在遥远的非洲刚果(金)大肆投资,目标就是确保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钴矿。钴矿,这一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资源,原本掌握在刚果(金)手中,然而通过中国企业的努力,这一宝贵的资源最终被带回了中国。三十年来,中国在航空航天与新能源领域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些关键资源的储备。
钴,作为化学元素之一,其在很多领域,特别是新能源和航天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钴是一种高硬度、耐高温的金属材料,熔点超过1500℃,且具有出色的铁磁性,因此在很多需要高温耐性和电导率低的领域中,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全球钴的分布并不均匀,刚果(金)凭借其丰富的矿藏占据了全球钴资源的半壁江山。尽管如此,钴作为稀缺资源,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国的争夺,其中,中国作为世界最大钴消费国,却极度依赖外部资源的供应。
钴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期被用于制造颜料,尤以古罗马和古希腊为甚。而在现代,钴的应用则转向了电子电池、航天器以及医疗器械的生产。如今,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钴的需求激增。2021年,中国的钴消费量已经达到12万吨,其中87%用于电池制造。钴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资源,对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刚果(金)这样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却极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比利时和美国,通过低价收购刚果的矿产资源,使得该国的经济并未因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得到相应的改善。反而是这些资源的开采,成了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工具。西方资本主义的掠夺,不仅没有帮助当地改善民生,反而加剧了不平等和贫困。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提出的则是双赢合作。在2008年,中国与刚果达成了一项资源换基础设施的协议,帮助刚果建立公路、医院和学校等基础设施,作为交换,刚果则允许中国企业开采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洛阳钼业的参与尤为关键。通过26.5亿美元的收购,洛阳钼业成为了刚果最大钴矿——TFM铜钴矿的股东之一,开启了中国在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与日本不同,中国在刚果不仅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当地的技术进步和就业机会,为刚果人民带来了实质性的利益。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企业中,工人们往往被视作工具,生命和劳动条件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在刚果的钴资源开发,不仅解决了自己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展现了强大的综合实力,成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2023年,瑞林公司成功开发了全矿自动化的EPC项目,不仅推动了技术革新,也加强了中国在全球矿业领域的影响力。
全球钴资源的开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提出了钴资源全球治理框架,要求实现钴的负责任开采和应用安全。近年来,刚果由于矿产资源的争夺,曾发生过武装冲突和人权侵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随着中国与刚果之间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这一问题也正在得到改善。
总体来看,中国在刚果的资源开发,并不是一味的剥削,而是通过合作与共赢的模式,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提升,并确保了钴等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在未来,随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不断发展,钴资源将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全球各国也需共同面对资源枯竭的挑战,制定出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确保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