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知否传》的时候,很多观众误以为剧中角色所提到的“官家”是某位身居高位的官员或大臣。然而,经过查阅资料后才发现,这个“官家”二字实际上指的是宋朝的皇帝。大家都知道,通常皇帝会被称作“皇上”或“陛下”,然而唯独宋朝的皇帝被特立独行地称作“官家”,这个独特的称呼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关于“官家”的含义,有一段话出自《蒋济万机论》,其大意是:三皇(尧舜禹)时代的帝王,往往会将大权传给那些有能力的贤人,这一做法体现了“官以传贤”的理念。至夏商周时期,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官以传贤”的传统被打破,帝王的继位不再是交给外人,而是由血缘继承,权力的更替由原来的“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因此,拥有三皇五帝之德的皇帝,才能被称作“官家”。
然而,历史上“官家”这个称谓并非一开始就专指皇帝。在东汉末年的《前汉纪》中,大臣荀悦就曾使用“官家”一词来指代朝廷;而在东晋时期,“官家”则开始用来指代官员。“官家”作为专指皇帝的称呼,并非始于宋朝。《十六国春秋·石虎传》中,后赵的太子石邃就曾用“官家”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大赵天王石虎。因此,直到宋朝,才正式将“官家”作为皇帝的专用称谓。
至于为何宋朝会采用这个特别的称呼,这与宋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宋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职业种类日益多样化,酒商、农民、僧侣等各种职业层出不穷。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和称呼,通常会在职业后加上“家”字,例如“酒家”、“田家”和“僧家”等,形成了一种通俗易懂的称呼方式。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深知与人民之间的亲和力至关重要,他从小便与底层百姓接触,充分了解民众的心思。于是,赵匡胤选择自称“官家”,这一称呼也逐渐被宋朝的人民所接受。
然而,仅仅因为称呼的通俗易懂不足以解释赵匡胤的选择,他放弃“皇上”这一传统尊号,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赵匡胤的登基过程并非完全光明正大,某种程度上,他的即位可以被看作是“篡位”。赵匡胤深知,历史书写者不会轻易放过他的这段历史。如果宋朝沿用前朝的皇帝称号,唯一的变化只是名字上的改变,这无疑会被外界视为他篡位的证据。因此,赵匡胤与大臣们经过长时间的商讨,最终决定改用“官家”这一称谓。毕竟,“官家”来源于三皇五帝的传统,象征着一位有德的帝王,这样的称号使赵匡胤的皇位显得更加正当。
在赵匡胤的治下,他推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力图通过文官来共治国家。在这种政策下,文官的数量远超武将,甚至一些文官的权力开始威胁到皇权的稳定。虽然赵匡胤心怀海清河晏、天下大治的美好愿景,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想要效仿三皇五帝的“官天下”并不现实。
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力求改变宋朝积弱的局面,强化国力并改善皇权受制的状态。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内容包括整顿财政、强化军队等,目的是通过提高国力来抵制文官阶层的权力。然而,变法遭到了保守派文官的强烈反对,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最终宋神宗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屈服,王安石也因此被贬官流放。由此可见,宋朝的“官天下”政策并未成功落实,实际上反映了皇权和文官之间的巨大矛盾。
宋朝的“官天下”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明清两代的封建专制体制更加集中,皇权至高无上。虽然“皇上”与“官家”只是皇帝的称呼不同,但从这一细小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窥见宋朝复杂的政治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