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中俄东部边界经历了至少两次重大的划界变革。第一次发生在1689年的尼布楚谈判,当时清朝在雅克萨之战中战胜沙俄,并与沙俄约定以外兴安岭为界。此后,双方的边界一直维持在此。然而,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沙俄认为清朝的实力逐渐衰弱,它们开始撕毁此前的边界条约。1858年至1860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将边界推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一线,这一改变使得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地区被沙俄吞并,彻底成为其领土。
随着历史的发展,沙俄的继承国苏联,及其继承国俄罗斯,均未放弃对这一片地区的控制,尽管其他地方的版图发生了变化。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始终牢牢掌握在俄罗斯手中,成为他们的重要战略资源。
清朝的东北和外东北地区,水系丰富、资源丰富,本地居民长期以渔猎为生,生活条件优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然而,随着清朝的入关,大量原住民被迁往关内,仅留下一些部落和村庄。这种局面让外东北的防御变得薄弱,为沙俄的入侵创造了机会。早在1643年,即明朝灭亡的前一年,沙俄便沿着黑龙江侵入该流域,然而当时的清朝由于忙于入关,未能有效应对沙俄的侵扰。
进入顺治年间,沙俄屡次试图进入黑龙江流域,最终在1668年,康熙帝下令对外实施禁关政策,禁止关内百姓进入东北拓殖。康熙的禁关令意图保护东北,维护满洲的龙兴之地,也是清朝贵族的自留地。然而,这一禁令却无意中为沙俄的侵占埋下了隐患。尽管1689年双方达成了边界协议,沙俄并未放弃对黑龙江流域的觊觎。沙俄始终认为,这一地区最初由俄国人发现,且清朝通过武力将其从沙俄手中夺走,因此他们认为这片土地终究会回到他们手中。
到了1858年至1860年,沙俄终于借助清朝的内乱(太平天国运动及英法联军战争),通过强硬手段迫使清朝割让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之所以容易被沙俄吞并,部分原因在于该地区的原住民数量极少,这为沙俄提供了得以迅速占领的条件。此时,康熙的禁关令,未能有效防止外东北的土地流失。
当时,清朝仍有一些有识之士如特普钦等,他们在担任黑龙江将军期间,深知外东北的重要性,特别是俄国人占据吉林海岸线的战略意义。特普钦对此深感惋惜,并提出解禁的建议,希望朝廷允许关内百姓进入东北进行开垦,以加强该地区的防御。然而,清朝的高层深知禁关令源于康熙帝的亲自命令,改变这一政策意味着违背祖制,难度极大。
尽管如此,清朝高层不得不对实际情况做出妥协。虽然没有正式解除禁关令,清朝对百姓进入东北拓荒的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1860年以后,大量关内百姓前往东北,开垦荒地,推动了这片区域的快速发展。东北得天独厚的黑土地成为吸引百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来自山东和河北的农民,为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到了1900年前后,东北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000万,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然而,沙俄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1900年,沙俄大举出兵,占领了整个东北。面对沙俄的占领,东北的1000多万居民忍无可忍,纷纷组织抗俄义军,发动起义并与沙俄军队展开激烈对抗。这些义军不仅与俄军作战,还破坏了俄国的铁路,为沙俄的侵略带来了沉重打击。这一系列抗争,使得沙俄的侵略行为在国际上站不住脚,无法自圆其说。尽管沙俄曾以“率先发现”黑龙江流域为理由进行辩解,但面对已有1000多万人口的东北,俄国侵占行为显得毫无正当性。
从历史角度看,清朝末期的“闯关东”政策对东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带来了人口增长,还是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腾飞,这一历史事件对保卫中国东北的领土完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