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国家会公开宣称其首要威胁并非某个具体的敌人,而是某种抽象的概念?在分析朝鲜半岛错综复杂的局势时,朝鲜领导人的话语如果不单纯是宣传口号,而是反映了深刻的生存逻辑,那它会对我们如何理解地区稳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朝鲜半岛的分裂源自20世纪中叶全球对抗格局的深刻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依据北纬38度线对朝鲜半岛进行了占领区划分。这一划分并非朝鲜人民的意愿,而是出于大国博弈的需要。北部在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由金日成领导的政权,而南部则在美国的扶持下形成了由李承晚领导的政权。这种外部干预不仅没有缓解地区紧张,反而为1950年的朝鲜战争埋下了伏笔。那场战争历时三年,给朝鲜半岛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终以一项停战协定告终,而非正式的和平条约。停战线大致沿原占领区划分,然而这条界线却成为了永恒的分裂象征,半岛上的紧张局势也因此长久未能缓解。
朝鲜早在1985年就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但在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安全威胁后,逐步发展核武技术。2006年,朝鲜首次公开进行核试验,这一举动标志着其核武进程的公开化。此后,朝鲜继续进行一系列核试验,其中包括2016年引起全球关注的氢弹爆炸。除了核武器,朝鲜在导弹技术上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从“火星”系列到高超音速导弹,朝鲜的导弹试射次数近年来已突破数百次,显示出其不断提升的打击能力。在常规军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朝鲜将核威慑视为巴基斯坦对印度的防御策略,通过先发制人的威胁,试图阻止外界对其的侵略。
2021年10月,金正恩在一次国防展览会上明确指出,朝鲜的“主要敌人是战争本身,而非美国、韩国或其他特定国家”。这一表态并非偶然,它发生在展示朝鲜新型武器的场合,金正恩强调,增强军力是为了避免民族内部冲突的悲剧重演。如果我们将此与以色列的军事态势相比,朝鲜的核姿态显得相对低调,但其对实战生存性的注重同样显而易见。例如,朝鲜多平台部署导弹,以确保在遭受打击后仍能进行有效反击。
然而,到了2024年,金正恩的言辞变得愈发强硬,他要求修改宪法,将韩国明确定义为“头号敌国”和“不变的主要敌人”。与此同时,朝鲜还撤销了自20世纪60年代起负责促进南北统一的多个机构,这些机构曾负责对话、家庭团聚和文化交流。尽管南北交流的频率有所下降,但演习的规模却逐年扩大。2023年,搭载巡航导弹的美国核潜艇停靠韩国港口,这一行为被视为美国在韩国的核威慑姿态,而朝鲜则通过加强导弹试射和增加边境行动进行回应,包括释放携带废物的气球,导致韩国重新启动广播宣传。
根据官方文件,朝鲜明确规定,核武器不会用于先发打击,但若遭遇军事威胁,将动用一切军事力量。这与巴基斯坦类似,朝鲜设定了明确的核武使用门槛:战术核武器针对侵入部队,战略核武器瞄准城市。尽管朝鲜的核武库足以覆盖美国本土,但专家认为风险被过度夸大。金正恩一再强调,朝鲜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如果美韩联合挑起冲突,朝鲜将毫不犹豫地动用核武。这是否反映出朝鲜这种缺乏战略纵深的小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无奈选择?
1945年,美苏划定的占领区并非和平分治,而是大国干涉的结果。这种外力扶持的政权导致了南北朝鲜长期分裂。冷战期间,朝鲜半岛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南北分别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2000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问平壤,签署了著名的《南北和平宣言》,短暂恢复了南北之间的铁路连接和工业合作,但随后一系列炮击事件使得南北边界再次陷入对峙,民间交流也变得更加冷淡。
自2023年起,南北双方代表的互访逐渐增加,文化交流愈加密切,朝鲜和韩国领导人对彼此的接待也逐渐升高。这一变化反映出两国在面对相似困境时所形成的利益联合。尽管朝鲜的核威慑力强大,但单靠它不足以平衡局势,尤其在东北亚地区,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美国虽然暂时放缓了对该地区的关注,但潜艇停靠事件显现出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战略决心。
进入2025年上半年,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上台后,宣布暂停边境广播活动,而朝鲜则继续推进导弹技术的开发,同时也从俄罗斯获得了军事援助。在金正恩视察相关设施时,他强调了增加武器生产的必要性,而他的妹妹金与贞则重申,对美对话的条件依然严苛。朝鲜半岛的矛盾依旧错综复杂,低级别的对抗不断加剧,战场的风险仍在增加,但朝鲜坚守的防御态度或许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径。
从这些事实中,我们不禁要问:朝鲜的真正敌人究竟是美国、韩国,还是那场随时可能吞噬一切的战争?或许,朝鲜已经意识到,和平并非单方面的宣告,而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基础上的长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