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为了落实党中央及毛主席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全国性内战所作的战略部署,我方中原军区在刘伯承司令员与邓小平政委的指挥下,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决心彻底消灭驻守在南阳的国民党张轸兵团。然而,南阳城周围的防御工事坚固,地形复杂,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攻城易守难。经过周密的研究和分析,中原军区决定采取“调虎离山”的战术,诱敌深入,将张轸兵团从南阳引诱到羊册以东的地区,然后一举歼灭。
根据这一战略部署,中原军区命令陈锡联将军率领中原野战军一部分,假装向国民党占领的确山发起进攻,目的就是诱使张轸兵团将兵力调动至此,以为我军准备攻占该地。与此同时,陈赓将军也带领主力部队——中野四纵和华野十纵,协同陈锡联的部队,进行诱敌作战并切断张轸兵团的后援通道,一旦敌人陷入困境,我军便从西向东发起围攻,形成对敌的包围之势。
计划开始执行时,张轸果然误判了局势,以为我军的目标真的是确山。于是他急忙调集大军从南阳出发,全力驰援确山。就在我军紧锣密鼓准备围歼张轸兵团的过程中,却意外发生了一点问题。陈赓将军的情报系统出现了纰漏,导致他对敌情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原来,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通过平汉路到南阳的特务网络,成功地通过电台获取了我军的计划,并实施了反击。
白崇禧这个人素有“小诸葛”之称,他通过精巧的战术,制造了一个“障眼法”。首先,他用汉语命令张轸继续东进,支援确山。张轸照办,但紧接着,他又通过日语向张轸传达了实情,告知张轸必须立即回撤南阳,否则将陷入中共军队的围剿。此时,陈赓将军的通讯团队因为语言问题,仅仅接收到了中文的指令——张轸仍在前进,救援确山,完全未能意识到他已经收到了来自敌军的撤退命令。
因此,陈赓将军依然按照原定计划调兵遣将,指派四纵第十旅及四纵第十一旅、十三旅向敌人展开进攻,同时将指挥部迁往羊册北方。然而,情况很快发生变化。陈赓部队中的一名排长在山上检查电话线时,意外发现张轸的军队已经不再向东进发,而是朝南阳撤退。他迅速向指挥部报告了这一变化。
接到情报后,陈赓将军立即做出了果断调整,命令部队改变方向,向南阳撤退的敌军发起追击。然而,由于我方部队在“宛西战役”之后未能得到足够的休整,疲劳积重,部分部队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导致敌军成功地绕过了我方的封锁线。最终,我军虽有追击,但未能在敌军撤退路线上形成有效封锁。
在最终的战斗中,尽管我军成功歼灭了张轸兵团负责断后的五十八师及其所属的138旅,但张轸的主力却成功溃逃回了南阳。1948年6月2日,陈赓将军亲自指挥的联合作战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敌军的主力却成功撤回了南阳,未能一网打尽。
战后,中原军区组织召开了总结会议,分析作战中的得失。陈赓将军在会上主动承认了因敌情不明而导致的指挥失误。对此,刘伯承司令员指出,这是“未能把握战役发展规律,迷失方向的重大教训”。这也成为战争期间指挥决策中不可避免的错误,陈赓将军这样的老将,也难免会因各种复杂因素而发生失误。
战争中的种种失误,不仅是情报、通讯和战场复杂性所致,还和部队的疲劳、突发情况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这也使得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如陈赓,也必须面对不可预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