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城区图书馆“西城,不能忘却的纪念”征文选28
创始人
2025-09-26 07:32:23
0

2025年西城区图书馆“西城,不能忘却的纪念”征文选28

青灯黄卷处,匕首投枪时

——鲁迅在绍兴会馆的七年半岁月

文/王丽英

1912年5月6日,一个身着灰布长衫的瘦削青年抵达北京后,挟着两箱旧书踏入今北京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这是绍兴人周树人第一次来北京任职教育部时的居所,院中老槐树正簌簌落着白花。当时,这个自称“周树人”的三十一岁教育部佥事不会想到,未来七年半里,这里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秘密孵化器,而他自己,将在这里完成从绍兴周家长孙到“鲁迅”的蜕变。

补树书屋:铁屋中的觉醒者

会馆西北角的补树书屋,得名于院中一株相传吊死过人的古槐。鲁迅偏选了这间“凶宅”,他在日记里调侃:“聊避风雨,且省房租。”入夜后,煤油灯在青砖墙上投下巨大阴影,他伏案抄录古碑,用蝇头小楷填满六千余张拓片。那些看似消沉的岁月里,实则在酝酿一场精神爆破——当他翻检《嵇康集》时,笔下勾画的不仅是魏晋风骨,更是对当下“吃人礼教”的愤怒注脚。

1917年夏夜,钱玄同来访。面对老友“你钞这些有什么用”的质问,鲁迅那句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破壁而出:“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这场对话后,《狂人日记》的手稿开始在补树书屋的抽屉里堆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在此胎动。

会馆内外:两个世界的撕扯

白昼的鲁迅是教育部沉默的公务员,傍晚夹着公文包穿过琉璃厂时,总要在卖碑帖的铺子前驻足片刻;夜晚的鲁迅却成了会馆里的暗夜枭雄,用毛笔解剖着国民灵魂。这种分裂感在日记中显露无遗:某日记载“午后赴部,枯坐终日”,隔天便出现“夜作《怀旧》一篇”。

会馆的廊柱间飘荡着乡音,门房栓子总用绍兴话絮叨着同乡举子的落魄故事,厨娘会端来霉干菜烧肉——这些声音与味道,后来都化作《孔乙己》里咸亨酒店的黃酒香,以及《阿Q正传》中未庄的土谷祠投影。当北大教授们在红楼高谈“德先生”“赛先生”时,绍兴会馆的孤灯下,鲁迅正把故乡的疮疤锻造成照见国民性的镜子。

从古碑到《新青年》:一条荆棘路

1918年4月的一天,补树书屋的木门被急促叩响。《新青年》编辑送来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鲁迅翻开目录,看见“鲁迅”这个笔名首次铅印在《狂人日记》标题之下。此刻院中古槐突然簌簌作响,仿佛多年前那位自缢女人的魂灵在见证:这些吃人的字句,即将撕破千年铁屋的一角。

离馆前夜,鲁迅将未完成的《阿Q正传》手稿塞进藤箱。月光透过槐枝,在青砖地上投下匕首般的阴影。七年半间,他在这里校勘了《嵇康集》,创作了《呐喊》半数篇目,更完成了从古籍抄录者到精神战士的转身。1919年11月21日搬离时,他在日记里只记了“晴,移居八道湾”七个字,却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道永恒的记忆。

我家住牛街,距离绍兴会馆一步之遥,经常到那里散步。绍兴会馆作为北京现存会馆建筑,其建筑格局颇具特色。这座始建于清代的会馆由浙江绍兴籍学者章学诚创建,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后简称“山会邑馆”“绍兴会馆”。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采用传统三路院落布局,共包含84间房屋,其中不乏具有诗意的命名空间,如仰蕺堂、希贤堂、补树书屋等。在建筑形制上,会馆分为南、中、北三路。南院采用两进院落式布局,前院正房三间并设穿堂门半间,与五间倒座房相对;后院则配置五间正房及两间北厢房。中院同样为两进格局,设三间大门、三间正房及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另有五间南向建筑。北院则由两个独立院落组成,各设三间正房及东西厢房。这座会馆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2011年6月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2月更因其作为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等重要作品的场所,被认定为北京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鲁迅于民国元年(1912年)入住会馆时,最初居住在藤花馆西房,后因环境嘈杂于民国五年(1916年)迁至南院的补树书屋。这处由四间房屋组成的书屋采用传统和合式门窗,花格糊纸的构造颇具特色。民国六年(1917年)二弟周作人来京后,鲁迅主动将采光较好的南间让予弟弟,自己则搬至北侧光线较暗的房间居住。

今年春节我和家人再次去到鲁迅故乡绍兴,这次主要是陪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悠悠来。因为六下语文课本有好几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我们在绍兴查阅了与鲁迅相关的不少资料。据绍兴鲁迅纪念馆文献记载,鲁迅是在1915年首次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在会馆的作息极不规律,常熬夜写作。补树书屋内,鲁迅的书桌紧挨窗户,桌上常年摆着一盏煤油灯。据钱玄同回忆:“豫才(鲁迅)每至夜深,灯影摇曳,犹伏案疾书,邻人常见其窗亮至鸡鸣。”因夜间写作,他常午后补眠。夏日里,老槐树的浓荫遮住窗户,室内阴凉,他便躺在藤椅上浅睡片刻。若被蝉鸣吵醒,便索性起身读书。冬日苦寒,炭盆相伴。北京冬季极冷,鲁迅在日记里多次抱怨“夜寒难耐"。他买不起优质炭,只能烧些劣质煤块,烟大熏眼,常呛得流泪。好友许寿裳曾送他一只铜手炉,他放在膝上取暖,继续写作。

鲁迅在会馆的生活极为节俭,但也有一些独特的习惯。他常年穿一件灰布长衫,袖口磨破了也不换,只让会馆附近的老裁缝补一补。鞋子则是老布鞋,底薄不耐穿,雨天常湿透。他对发型毫不在意,常半年才光顾一次理发店。胡子长了就用剪刀自己修剪,结果参差不齐,朋友笑称“似刺猬”。

鲁迅有记账习惯,日记里常见“买茶叶三十文”“付洗衣钱八十文”等记录。某日因丢了一枚铜钱,竟在日记里懊恼写道:“可恨!”

他写作困倦时,会含一颗冰糖或麦芽糖。周作人曾调侃:“大哥(鲁迅)写文章,桌角必摆糖罐,如小儿一般。”

绍兴会馆虽简陋,却是当时文人常聚之地。每逢周末,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友人来访,鲁迅便买些瓜子、花生招待。若手头宽裕,还会叫两壶茉莉花茶,众人高谈阔论,直至深夜。

鲁迅体质不佳,在会馆期间常犯胃病和咳嗽。他的屋里总熬着中药,气味浓烈。某次煎药时打瞌睡,药汁熬干,满屋焦糊味,被邻居误认为失火。1916年冬,他高烧不退,裹着棉被继续校译《域外小说集》。许寿裳劝他休息,他答:“横竖都是痛,不如做点事分心。”

鲁迅在绍兴会馆的七年半(1912-1919),生活清苦却充满韧劲。他的饮食简单却保留乡味,起居混乱却笔耕不辍,病痛缠身却不肯停笔。正是这些琐碎的日常,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一个会为丢钱懊恼、为熬夜犯困、为猫偷鱼生气的普通人。

致敬,鲁迅!致敬,西城!致敬,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这片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地!

【作者简介】

王丽英,北京西城区牛街居民,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工作。作品散见于《建设银行报》《金融时报》《河南思客》等。

西城

信息咨询组

相关内容

原创 ...
岳飞,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凭借忠诚的信仰...
2025-09-26 05:05:03
原创 ...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科技与文化交融,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逐渐打破了许...
2025-09-26 05:04:58
原创 ...
从西元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当然对于华夏来说这一变...
2025-09-26 05:04:30
原创 ...
在当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呈现出高度的现代化,...
2025-09-26 05:04:00
原创 ...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宣布投降,整个中华大地上人们欢声...
2025-09-26 05:03:51
原创 ...
秦始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帝王,还是历史上首位自称“...
2025-09-26 05:03:50
原创 ...
1933年,郭炳生这一名字突然引发了我军的剧烈震动——他被我军击毙...
2025-09-26 05:03:39
原创 ...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的前线,一股寒冷的气流伴随着刺骨的北风席...
2025-09-26 05:03:25
原创 ...
1981年冬,北京一间简陋的病房里,杜聿明静静地躺在床上,病榻上显...
2025-09-26 05:03:11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如果要说刘备进入益州是三国鼎立的开端,那么关羽的死则无疑是三国大乱的引爆点。关羽死后,刘备和张飞一心...
原创 为... 《——·前言·——》 自蜀汉灭亡后,西晋开始了快速的统一进程,而东吴却依然在这段时期内保持着强大的...
原创 朱... 说起古代帝王迁都这事儿,你可能会觉得都是换个地方办公,能有多大差别?但你要是细琢磨朱棣把都城从南京挪...
原创 明... 一、被掳建州:从奴隶到后金副将的崛起(1605-1621) 刘兴祚(?-1630),辽东开原人,万...
原创 李... 李宗仁临终时的最后嘱托,不禁让人感受到他心中的不舍与深深的愧疚。“我知道我快不行了,临终之前,我没有...
原创 二... “刘邓大军”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非常光辉的一支队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多个关键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从...
原创 陈... 1948年5月,为了落实党中央及毛主席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全国性内战所作的战略部署,我方中原军区在刘伯承...
原创 秦... 阅读本文之前,请务必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您随时接收新文章并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
古薛沃土上的“双轨传奇”:丁楼... 鲁网7月31日讯 在滕州市张汪镇这片被古薛文明长久浸润的土地上,丁楼村以其独有的“一村双魂”傲然屹立...
原创 历...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权力之争贯穿历史长河。对于那些最终坐上至高王位的人来说,登顶之后并非一帆风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