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蒋介石的用人之道有所了解,那么你会发现他向来偏重于人脉关系,任人唯亲,尤其是对同乡或同学的青睐,这使得许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都难以获得应有的重用和认可。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军中的士气,也让一些才华横溢的抗日名将被埋没在历史的角落。
张轸便是这样一位被蒋介石冷落的重要抗日将领。虽然如今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在抗战时期,他无疑是声名显赫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他所领导的“翼字军”,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
尽管张轸在抗日战线上的表现颇为突出,但蒋介石却始终对他心生芥蒂,甚至可以说是隐隐的敌意,这种复杂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北伐时期。张轸出生于河南省的罗山县,19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并获得保送前往日本继续深造的机会。在他回国之际,正值军阀混战,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让他不得不迅速适应。
1925年,张轸在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教官,第二年便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九师第五十六团的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他英勇作战,表现出色,深得上级程潜的器重。然而,由于程潜的部队在北伐中屡次获得荣誉,令蒋介石心生嫉妒,进而采取了一系列打压措施,张轸因而对蒋介石的印象极为不好。在后来的任命中,张轸拒绝投效于蒋介石,甚至曾遭到追击。
尽管如此,张轸在抗日战争期间仍然坚定地参与对日作战,他领导的部队士兵佩戴着以“翼”字为标识的臂章,因此被称为“翼字军”。张轸在抗战初期拥有强烈的抗日情怀,为了实现抵御侵略的目标,他屡次主动请缨,参与战斗。他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战果尤为显著,凭借着冷静的指挥和果敢的行动,张轸带领“翼字军”成功攻占了关键的韩庄阵地。在战斗中,他将两个炮兵营集中起来,对日军发动了猛烈的炮火攻击,极大地削弱了敌方的进攻力量。
尤其是在台儿庄战役进入胶着状态的关键时刻,1938年4月5日,张轸采取了分散奇袭的战术,成功偷渡运河,绕到日军的侧后,打开了枣庄和韩庄一带的通道。他在战斗中不仅关注军事战略,也不忘民生,他将缴获的日军食物分发给当地百姓,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与配合。张轸的带领下,“翼字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战斗了40多天,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张轸因此被晋升为第13军军长。
然而,1940年5月,在随枣会战中,张轸直面日军,在面对上级汤恩伯屡次发出的撤退指令时,他选择坚定抵抗,最终为保护无辜的妇女和儿童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超过两千名士兵。汤恩伯对此十分不满,向蒋介石报了小状,导致张轸遭到撤职。然而,李宗仁为张轸鸣冤,最终使蒋介石给予了他宝鼎勋章,并遵循李宗仁的建议,任命张轸成为豫鄂边游击总指挥。
此后,尽管一次次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张轸却始终在抗日战线继续奋战。1949年5月20日,在解放战争的激烈时刻,张轸毅然选择了通电起义,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湖北军区副司令,最终在地方工作直到1981年7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他的一生,虽有荣耀与挫折,却始终坚守着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