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开周
插画/郑莉
最近几年,西安市面上流行一种油炸大芝麻团,号称唐朝美食,美其名曰“油锤”。其实唐朝并没有什么油锤,只有油䭔。
分享一个唐朝大龄失业男青年的逆袭故事。
那时候唐朝刚刚建国,写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神童骆宾王还没有出生,一个名叫马周的山东青年丢了工作——他本在地方官办学校当老师,因为好酒贪杯,被领导开除了。
马周丢了工作,回了老家,老家的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他一怒之下,背起行李进京,试图在首都长安谋到饭碗。然而他出身寒门,没有人脉,每个衙门都把他拒之门外,就连街边的店铺和作坊都不愿意雇佣他。
很快,马周花完了盘缠,交不出店租,被旅店老板撵走,只能露宿街头。了解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长安街头不是那么容易露宿的,傍晚街鼓一敲,城门会关,坊门会关,大队官兵会出来巡街,看见有人躺在街头,锁起来带走,如果拿不出合法手续、答不出子丑寅卯,轻则一顿板子,重则送进监狱。
马周有没有被官兵带走呢?没有,因为他遇到了贵人。那贵人是一位老太太,在长安城里开馆子卖点心。老太太可怜马周,在点心馆子里腾出地方,让马周留宿。
睡觉的地方有了,工作依然遥不可及,马周腆着脸对老太太说:“祈觅一馆客处。”我马周当过老师,会写会算,您能帮我打听打听哪家富户需要家庭教师,把我推荐过去吗?
马周没有料到的是,老太太竟然真的帮了大忙,把他引荐给一位名叫常何的大官。常何是武将出身,没什么文化,刚好缺一个家庭教师,欣然接纳了马周。
又过了一段时间,新登基的太宗皇帝李世民要求大臣献治国良策,马周就替常何写了一篇策论。这篇策论让李世民龙颜大悦,问常何是谁写的,常何说出马周的名字,李世民当即下诏封官。第二天,马周就去中央机构之一的“门下省”做起秘书。第二年,他又升任监察御史,成为握有实权的中等京官。
从一个没人待见的失业青年,到成为举足轻重的官员,是谁帮助马周成功逆袭的呢?这里面有常何的功劳,也有老太太的功劳,但首先是老太太的功劳。所以,马周对那位老太太感激涕零,最后竟然跟她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第二百二十四卷,故事里的人物绝非虚构。主人公马周在《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传,他确实在山东做过老师,确实在长安做过家庭教师,确实成为唐太宗的宠臣,后来甚至当上宰相。聘请马周做家庭教师的大臣常何也实有其人,那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还在“玄武门之变”中立功,帮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唯一不能确定的人物是那位老太太,她在正史里不见踪影,《太平广记》也没有给出她的芳名,只用了三个字介绍她——卖䭔媪,即卖䭔老太太。
“䭔”是一种点心,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经诞生。三国文献《笑林》里有一个笑话,说某个南方人去京城,不了解京城美食,有人告诉他:“汝得物唯食,慎勿问。”你看见什么就吃什么,千万别问。他如实照办,看见一枚马粪,拿起来就吃,吐了。然后他去赴宴,在宴席上看见䭔,打死也不敢吃,因为䭔的形状很像马粪。
当然,䭔只是像马粪,决非马粪,它在唐朝非常盛行,通常被做成油炸甜点。简单说,就是用黄米粉、糯米粉或者大豆粉做原料,热水烫过,揉成面团,饧发以后,揪出小团,摁入砂糖,搓成圆球,搁油锅里炸透。如果做小一点,它就像炸元宵;如果滚上芝麻,它就是芝麻团。
唐朝有一道“金粟平䭔”,出自《清异录·馔羞门·烧尾宴食账》,传说是唐中宗时期的大臣韦巨源升官时请客用的,用小米粉做原料,裹馅儿,拍扁,油炸出锅。这是变形的䭔,因为样子扁平,所以叫“平䭔”
唐朝还有一道“鳖䭔”,出自《太平广记》第一百三十三卷,由一个名叫徐可范的宦官制作,过程相当残忍:“取活鳖,凿其甲,以热油注之。”取一只活甲鱼,从壳上钻孔,把滚油灌进去,完了剥壳取肉。坦白说,这种䭔不仅变形,而且变态。
平䭔变形,鳖䭔变态,都不是正常的䭔。正常的䭔在唐朝叫“油䭔”,就是用粉和面,裹馅搓圆,搁油锅里炸成外脆里酥的大圆球。唐朝名臣颜真卿跟朋友聚餐联句有诗云:“拈䭔舐指不知休。”拿起一枚刚出锅的油䭔,馋得想一口吞下,又怕烫坏舌头,只好不停地吮吸手指。推想起来,故事里那位卖䭔媪所卖的䭔,大概就是这种油䭔。
最近几年,西安市面上流行一种油炸大芝麻团,号称唐朝美食,美其名曰“油锤”。其实唐朝并没有什么油锤,只有油䭔,开发这种美食的朋友大概不认识“䭔”字,以为读“锤”。实际上,元朝学者胡三省和清朝《康熙字典》的编撰者都给“䭔”注过音:“䭔,都回切。”声母是都,韵母是回,读音是堆,不是锤。
校对 | 萧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