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正式成立,这一新力量的形成源自于新四军第七旅、山东军区第七师及独立旅、冀热辽第十九旅等部队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原有部队的番号被重新命名为第16师、第17师和第18师。这一改革不仅意味着部队编号的变化,更标志着区域力量的整合与重塑。
第16师的组建中,由于历史原因,其师长一职并未派上正式人选,而是由副师长王东保临时代理。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一支部队不能有一位正式的师长呢?事实上,第16师的前身是红军第一军团的部队,主要由抗战时期115师的343旅及685团经过重组而来。这个新形成的部队具有相当的战斗力和历史传承,曾在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的多次战斗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当时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在其内部主官中,彭明治揭开了历史的一页。作为685团的前任参谋长,彭明治如今已升为团长。在部队被改编为苏鲁支队后,他担任了支队长一职。依照作战需求,这支极具战斗力的队伍南下华中,与新四军第三师合并成为第七旅。彭明治这位老资格的指挥官,对这支部队有着不解之缘,因为他的军旅生涯开始于南昌起义。当时,他担任的是25师的代理连长,而这支部队的根基也正是建立在南昌起义之上。
抗战结束后,彭明治率领队伍进驻东北,随即与梁兴初部展开多次殊死搏斗,取得了不少胜利。然而在四平保卫战后,他选择了留在后方休整,也正是在此期间,6纵成立,原第七旅被编成第16师。虽然彭明治具备担任师长的能力,但由于他身处后方,副师长王东保暂时代理这项职务。
王东保早前担任副旅长,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上级或许是考虑到彭明治日后可能复归前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他担任代理师长职务。1947年,随着三战四平的打响,第16师与18师同步被调往前线参战,负责接替第1纵队。在战斗中,敌军的增援让攻城部队不得不选择撤退。为了进一步提升第16师的战斗力,军方将第1纵队的副司令兼第1师师长梁兴初调任为6纵的副司令兼第16师的师长。他不仅是这支部队的老首长之前曾担任苏鲁支队副司令,有着较为丰富的指挥经验。
梁兴初的回归无疑给全体指战员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因为他的作战能力在军中是有口皆碑的。军方如此安排显然是为了加强第16师的战斗力,不幸的是,经过短暂的整顿后,梁兴初就被调去组建第10纵队。王东保在这一变动后再次代理师长,直到1948年3月,李作鹏被调任为6纵的师长,而王东保则继续担任副师长。王东保经历了如此频繁的职务变动,却从未得到转正的机会,实属罕见。他在纵队成立之初便作为代理师长运作,直到1949年部队南下江西时,才得以正式就任师长。
原本,师长的职位是预留给彭明治的,但由于他的健康状况未能允许他恢复前线指挥的职责,直至1948年方才重回前线,并被直接安排为兵团的副司令。这一系列变动,无疑为部队的编制与战斗力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