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并在许多方面延续了明朝创立的制度和法律,因此在历史上,明清两朝常常被拿来做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明清两朝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但后人对这两个朝代的评价却各不相同。对于明朝,很多人认同熬英所言:“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这番话极大地推崇了明朝,而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许多评论者往往选择性地忽略。而对于清朝的评价,大多数则集中在两个方面:入关时的屠城事件以及晚清时期的割地赔款,这些事件使得后代对清朝充满了鄙视和厌恶。然而,历史的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为明清两朝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远,现代人对这两朝的认知往往依赖于史书和影视作品的呈现。
尽管如此,最能反映当时人民情感的,莫过于王朝覆灭后的遗民,他们是这些朝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重要参与者。提到遗民,就不得不提“反清复明”这一口号。每当一个朝代灭亡,总有忠于旧朝的遗民,试图通过复兴旧政权的方式来恢复昔日的辉煌,直到新朝的统治彻底稳定后,这种复辟运动才会逐渐消失。然明朝却成了一个特殊的例子,\"反清复明\"这个口号从清军入关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持续了超过270年之久,堪称史无前例。以下是一系列的历史记录:
康熙元年,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被俘杀。十一年后,吴三桂起义,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并推奉朱三太子继位。同年,杨起隆也在京师起义,自称朱三太子。康熙十七年,福建的蔡寅冒充朱三太子起义,征集数万人,连战连胜。康熙四十六年,一名和尚以朱三太子之名义起义,称自己为“大明天德”。康熙六十年,台湾的朱一贵自称“中兴王下大元帅”,继续反清复明。雍正六年和七年,浙江和山东的百姓先后以朱明后裔的名号反抗清朝。雍正八年和十年,四川和广东的百姓打出“朱四太子”的旗号反清。乾隆时期,牛八教的首领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反清,持续了几十年。嘉庆十八年,李文成自称“大明天顺李真主”,企图攻入紫禁城。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冒充“大明太祖之后”,领导了太平天国的运动。咸丰三年,黄威自称“汉大明统兵大元帅”,布告反清。同年,上海的刘丽川也以“大明国统理政教天下招讨大元帅”的名号展开反清行动。光绪二十八年,洪全福在广州起义,宣称要恢复大明朝。宣统三年,鄂军朱滨偕自称为朱洪武之后,起兵反清。辛亥革命爆发,最终“反清复明”才告一段落。
可以说,“反清复明”的口号直到清朝灭亡才最终消失,那些打着“复明”旗号的反叛者,虽然有些可能并不真心想要复辟明朝(例如吴三桂、洪秀全等人),但他们在起义之初选择使用“反清复明”的口号,足以说明明朝在当时依然在民间拥有广泛的认同基础。与此相对比的是,清朝的复辟活动显得异常单薄。1912年,清朝灭亡,溥仪退位。同年春,溥仪在青岛联合清朝遗民,策划满蒙独立,试图建立“北清帝国”。1917年,张勋利用民国的政局动荡,带兵入京复辟,然而仅仅维持了12天就宣告失败。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但这一政权实际上是日本的傀儡政权,并非真正的清朝复辟。
那么,为什么“反清复明”比“反民复清”更有影响力呢?除了共和体制的逐渐深入人心外,还有一个较为冷门的原因,香港科技大学的李中清教授在对中国精英阶层进行大数据统计后发现,清朝的进士中,寒门子弟的比例明显低于明朝。晚清时期,出身寒门的进士仅占10%,而在贡生和举人中,这个比例也仅为20%。而绝大多数功名都掌握在官员子弟手中。例如,1865到1905年间,超过70%的教育精英出身于官员家庭。
这种寒门士子出仕机会受限的情况,直接导致了晚清社会中普通百姓参与政权的机会变得极为有限。因此,社会各阶层对清朝的认同感较低,进而导致“反清复明”的影响力要远胜于“反民复清”。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朝依然存在,但由于“满人不点元”、“旗人不占鼎甲”等特殊规定,使得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逐渐狭窄,科举考试对寒门士子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这些政策和制度上的限制,使得清朝的统治得不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而这一点,正是导致“反民复清”失去了社会支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