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的177位开国中将,整体履历自然略低于同时期的上将;但这不代表中将们的军事指挥才能,一定低于开国上将。有一些中将极其能打,属于公认的军事奇才,就比如徐帅的爱徒郑维山。
1953年抗美援朝金城战役前,原本郑维山是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员,他已经接到调令回国。但郑维山对韩国军队的嚣张态度极为恼火,美国人都不想打了,韩军高层竟然还不消停。兵团新任司令员杨勇抵达前线,按说指挥权已不在郑维山手里。但郑维山交接时提了个请求:让自己在朝鲜多待一段时间、延期回国,以便按照早已精心设计好的“潜伏战术”,好好收拾韩军。
杨勇知道郑维山很会打仗,所以他尊重这位前任司令的意见,但了解完作战计划后,杨勇却大吃一惊:你这打法谁敢用?没人用过,恐怕也没人想过!郑维山一笑,让杨勇尽管放心:这一仗我自己指挥,出了问题我负全责!
原来郑维山针对这关键一战,专门自创了大胆的潜伏战术,他要安排3500多名志愿军战士,提前埋伏在韩军阵地前沿。等总攻一发起,埋伏好的官兵直接出击,大大缩短了冲锋距离,更是可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只要这招成了,必然收到奇效,但显然又非常冒险,所以杨勇才说是“闻所未闻”。
一是阵前潜伏三千多人,数量庞大没有这样的作战先例;二是大白天搞阵前潜伏,怎么瞒过敌人,谈何容易呢?但郑维山早已进行了周密设计,对于这次行动有把握。经过层层请示,上级首长信任郑维山的能力及战术设计,采纳了郑维山的方案。事后证明,大规模潜伏战果然取得成功,谁见过这种“疯狂”打法?韩军战线及阵地快速瓦解,被打得溃不成军。
整个金城战役我军大获全胜,共歼敌5万余人:前半段主要由郑维山设计并负责,后半段杨勇亲自指挥,他俩都发挥得很出色,直接把对手逼到了谈判桌上,实现半岛签字停战。杨勇对郑维山的才能赞叹不已,尤其那场著名的潜伏战之后,他主动打申请把郑维山留下来,直到7月份战役完全胜利后,郑维山才回到国内。
郑维山不光打仗厉害,还是军政全能的人才,红军时当过多个主力师的政委。要知道1933年,郑维山就被提拔为红9军师级干部了,那时红四方面军还没开始长征,他比许多开国上将的早期资历都深。
问题来了:既然郑维山能打又全面,资历也很出色,为什么后来只被评为开国中将呢?这里面确实是有原因的。其实从他抗美援朝时的职务,就能看出端倪,担任兵团“代理”司令员。这还是奋力追上来的,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郑维山被耽误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而那几年恰恰是各战区将领建功立业的时段。
他当时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那里红一方面军将帅非常多。郑维山受到红军后期西路军事件影响,被组织考察、安排学习,难以出任一线主力部队的军事主官,事实上处于雪藏状态。直到1947年名将杨得志被任命为新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郑维山才真正重获重用,成为主力3纵司令,49年他又担任了第63军首任军长。再不重用,郑维山都要调走了,此前他要么教学、要么当副手,要么带地方部队,从能力上看太屈才了。
能留住郑维山,是晋察冀之幸、华北之幸。后来军中流传着一句话:聂荣臻打仗看杨得志,杨得志打仗看郑维山。虽是半开玩笑的顺口溜,但也确实能体现出郑维山的军事水平,他的军内地位逐渐回暖,攻打石家庄、涞水战役、总攻太原、兰州战役,郑维山都率部发挥神勇,其指挥才能得到首长和同志们的一致称赞。
可由于之前错失了一段黄金期,55年授衔时他与上将军衔无缘了。其实也只差半步:52年干部定级时郑维山是副兵团级,如果他在朝鲜转正了,而不是“代理”,那他就是名正言顺的正兵团级干部,妥妥的上将。郑维山倒是不太在乎军衔和名利,这对于一位有觉悟的老革命,只是过眼云烟。
而作为军事才能过人的虎将,郑维山在新中国屡屡担任重要职务,先后执掌过北京军区、兰州军区两个关键大军区,含金量非常高。论带兵打仗的本事,郑维山毫无疑问处于开国将军的一流行列。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