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周代史料的记载,大禹之前,中国处于三皇五帝时期。这个时期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一直到尧舜治水为止,时间跨度可能长达上万年。然而,商代的甲骨文中并没有直接记载三皇五帝的名字,唯一可能提到的,是商人祖先帝喾或帝舜。从传承的角度来看,商代的文献中应该记载一些上古的杰出帝王,而周人将这些人物归纳为“三皇五帝”。那么,为什么周朝历史文献中有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而甲骨文却没有呢?这其中可能暗示了考古上的一些重大发现。
首先,甲骨文并非商代唯一的文献形式。甲骨文主要是祭祀用途的文书,而记录上古历史人物的文献,可能存在于其他形式的文书中。考古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甲骨文并行的文字形式,如“典”字和“聿”字。所谓“典”字,代表了典籍,即古代书籍的形式,其中“册”字表示竹简,意味着商代的日常典籍很可能是由竹简或者木简构成的。另一种文字是“聿”,它本是“笔”的字形,表示手持毛笔的形象。事实上,考古学家还发现过甲骨文中所书写的痕迹,证明在商代已有毛笔书写的存在。因此,商代的日常文献很可能就是通过竹简和毛笔书写的,技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相差无几。然而,由于竹简或木简容易腐烂,我们今天几乎找不到商代时期的竹简文献。商代文献的内容,很可能在周朝时已被焚毁或自然腐烂,因此,商代文献中记录的上古帝王没有得以保存,但这些历史却仍然流传了下来。
其次,甲骨文可能并非是商代唯一的文字。在中国古代,文字并不是单一的,在商代时期,除了甲骨文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文字系统,这一点与后来的战国七雄文字演化类似。七雄各国虽然共享一些文字体系,但同时也有各自独特的文字。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差异,许多方国有可能发展出了各自的文字,记录了上古杰出帝王的事迹,只是这些文字的传播范围较窄,文字材料易腐,也因此未能流传下来。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商代时期的其他文献可能包含了上古帝王的记录,而这些记录并没有出现在甲骨文中。
再来看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根据文字的演变规律,成熟的甲骨文不可能突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必然有前期的文字系统做为基础。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在本世纪初,曾在山东、内蒙古、陕西等地的古代骨块上发现了一些刻痕,这些刻痕被称为“骨刻文”,它的年代大约在4600年到3300年前。这些刻痕的内容涉及从五帝到商代中期的历史,填补了甲骨文出现之前的空白。刘凤君的研究发现,早期的骨刻文一般包含1到5个字,但到了后期,文字数量和辞章变得更加丰富,甚至达到了100多个字的篇幅。研究人员还认为,骨刻文中的一些字形,如“黄帝”的“黄”和“蚩尤”的“蚩”,表现出一种人头像的象征,暗示这些文字有可能是记录上古人物的真实形象。更重要的是,骨刻文与甲骨文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说明骨刻文很可能是甲骨文之前的初步文字形式。
此外,骨刻文的发现还揭示了几个重要的历史线索。例如,黄帝的历史与骨刻文的上限年代相吻合,而史书中又记载了黄帝的手下仓颉造字的故事,这似乎暗示了骨刻文和黄帝时期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更令人好奇的是,在黄帝之前,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极其稀少,而自黄帝及其后,历史记载才变得逐渐丰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有学者认为,这与骨刻文的出现密切相关。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古代的历史多是通过口述或结绳记事传承,而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历史的失真。比如,在伏羲、炎帝、女娲等时期,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口耳相传的历史被逐渐混淆,因此这些时期的帝王形象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如人首蛇身、牛头人身等。而随着骨刻文的出现,文字逐渐成为历史记录的主要工具,历史传承也变得更加精确,避免了先前的误传。
总之,尽管骨刻文目前尚未完全解读,但它为我们理解上古历史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皇五帝的历史背景,还能揭示出古代中国如何通过文字将历史信息传递下去。虽然目前我们无法确切证明三皇五帝的具体历史,但骨刻文的存在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上古历史记载的可能性。未来,随着对骨刻文进一步的研究和解读,我们或许能解开更多古代历史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