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古代帝王驾崩后被供奉时的称号,一般代表了对这位帝王的客观评价。庙号的使用起源于商朝时期,随着谥号逐渐失去客观、真实意义,庙号反倒成为皇帝在位期间“有功”亦或“有德”的真实反应。
按照庙号创设之初的规定: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通俗点讲就是“打江山曰祖,守江山曰宗”,然后再根据具体功绩和德行给予“太”、“高”、“世”、“中”、“成”、“圣”等具体前缀。
就清朝皇帝而言,努尔哈赤“建国践祚,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创立了后金政权,并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被后世认定为开国皇帝,庙号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太祖”,这个很容易理解。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并非清朝的开国皇帝,他所开创的后金政权,基业有限,仅有割据一方,按照惯例应该给予“烈祖”称号。而且,“烈祖”一般用以本人未称帝而后世帝王给予的追尊,努尔哈赤不应占据“太祖”庙号。
自元朝以后,“烈祖”的庙号一般用于开国皇帝对自己并未建立政权,更没有登基称帝的父亲身上,而且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已经和大明王朝形成了对立态势,完成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应该被视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开端。再加上继位汉王——皇太极的主观意识,所以努尔哈赤庙号“太祖”也属正常情况。
除此之外,作为清朝第三位皇帝,顺治皇帝庙号“清世祖”也有着充分理由:
1、《清史稿》将顺治皇帝的功绩认定为“入关定鼎,奄宅区夏”,也就是入关、定都并一统中原,让清朝由偏居东北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变成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2、清朝后世遵行的祖训、家规、制度、律法乃至治国方针、民族政策等等,基本都成型于顺治皇帝在位期间,既应享受“世代祭祀”,又有开国之风。
3、《清实录》对于顺治皇帝的庙号选择原因给出的解释,更为明确:
(顺治皇帝)缵绍鸿绪,统一寰区。十有八年,敬天尊祖,勤政爱民。奉侍慈闱、克谐孝道。敦睦宗族、攸叙彝伦。典学日新、修身思永。制礼作乐、振武崇文。敕法明刑、立纲陈纪。盛德之事、不一而足。
也就是说,顺治皇帝既有“一统寰宇”的开基之功,又有“立纲陈纪、德昭后世”的至高成就,“世祖”之称谓,至允至当。
真正让后世对清朝皇帝庙号产生质疑的是,乃系皇太极和康熙皇帝这对祖孙。
按照庙号的传统选择办法,建立清朝、登基称帝并为清朝入关、问鼎中原打下绝对基础的皇太极,怎么着也能混个“祖”吧,可他的庙号只是“太宗”;而属守成阶段的康熙皇帝,却为何被后世给予了“圣祖”的庙号呢?
《清史稿》认为,皇太极“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而且清朝之所以能在皇太极驾崩后第二年便挥师入关、问鼎中原,也完全得益于“帝之诒谋远矣”。所以,皇太极的庙号中才有了代表着“创基立业”之功的“太”字。
但是,皇太极在位期间,毕竟“大勋未集,寰宇未统”,而且他所建立的清朝乃系以后金政权为绝对基础,开创之功较之努尔哈赤,甚至顺治皇帝都明显不如。就此来看,皇太极能混上个“太”就不错了,“祖”是肯定不能给了。
另外,根据《清实录》的记载,顺治皇帝在为皇太极选择庙号的时候,虽然明确了他“拓土兴基,国以滋大”的历史功绩,但也强调了皇太极是在努尔哈赤“肇造丕基”的基础上,才建立的“底定宏业”之功。
相对于皇太极“不服者武功以戡定”的武功成就,他对早先归属于后金政权的女真各部、蒙古部盟“文德以怀柔”的具体表现,才是清朝发展壮大,能够挥师入关的真正原因所在。
和诸多清史学者一样,《清史稿》对于康熙皇帝有着至高评价,个人修为方面:仁孝性成,智勇天锡;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帝王作为方面: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这两方面的完美组合,尤其是其“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的历史功绩,让康熙皇帝拥有“圣祖”这等至高庙号。
雍正皇帝接过康熙皇权后,对于康熙皇帝的庙号认定,有着这样的解释: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
雍正皇帝认为,按照旧典成例,康熙皇帝“本应称宗”,但其在位期间开疆拓土、稳定边疆,让中原地区进行到前所未有的太平时期。而且,就统治根基的稳固程度、天下臣民的拥护程度而言,康熙皇帝所能达到的高度,也远非其他帝王所能企及。这种“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的历史功绩,应予“祖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一个极为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明一下皇太极和康熙皇帝的庙号争议。皇太极动用全部积蓄,首付20%买了一套商品房,但是没有房产证;康熙皇帝还上了全部房贷,并成功办下了房产证。谁的功劳大,谁的贡献大,一目了然;谁应称宗,谁当尊祖,更是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清代通史》、《正说清代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