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虽然大家普遍认同曹魏有五子良将、江表有十二虎臣,却鲜有承认季汉有五虎大将。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在三国历史中,诸如五子良将、十二虎臣、五虎大将等称号如此盛行,但季汉的五虎大将却遭到忽视?实际上,这些称谓并非出自罗贯中的小说创作,也并非后来的评书艺人所杜撰,而是历史学者通过《三国志》中的记录,经过细致整理和总结得出的结论。例如,《三国志》卷十七、三十六和五十五都对这些人物做了详细的传记整理,从而形成了类似的结论。这种做法很常见,史书中常会把地位和贡献相近的历史人物合并在同一篇传记中,最后加以总结。
不久前,一位知名人物曾公开宣称“季汉并没有五虎大将”的观点,甚至还撰写了一本观点有些偏颇的史书,内容让人觉得与历史事实有些许脱节。他甚至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也一并否定,显然,这位学者似乎并没有深入研究《三国志》原文。他声称赵云在刘禅继位前一直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将领,然而,《三国志》卷三十六中的一段文字足以证明,赵云的官职早已与关羽、张飞齐名,且权力远超马超、黄忠。这显然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正如某些人通过贬低赵云的形象来制造话题,时至今日,这种对英雄人物的无理质疑,往往会引起更多关注与争议。 许多人声称,赵云在刘备生前只是个“杂号”将军,但他们忽略了,赵云的“翊军将军”这一头衔,是刘备亲自为他量身定制的,其含义正是“翊赞季兴”和“翼赞王室”。这个职位的设立不仅反映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也表明了他在刘备政权中的特殊角色。与此同时,曹操为许褚创设了“武卫中郎将”和“武卫将军”这些职务,这些“重号”在当时都极具象征意义。古代的职位往往含有深厚的权力背景,《隋书·百官志》曾提到,“四翊,左右前后,为一品,是为重号将军”,这些职位象征着极高的威望和实际权力。 而赵云的官职不仅仅局限于“翊军将军”这一称号,《三国志》卷三十六中还记载了他在建兴元年担任的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护军”、“征南将军”以及“永昌亭侯”。值得注意的是,史书中提到的“为”字,意味着赵云在建兴元年时就已经拥有了这些职务,而并非刘禅继位后才被封赏,这样的表述细致地揭示了赵云在刘备治下的重要地位。 让我们进一步审视季汉年号的更替。刘备去世后,顾命大臣们在章武三年五月直接将年号改为建兴元年,这种年号更替方式,在当时极为罕见。通常,年号应当在继位后的第二年才会更改,但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等人迅速做出了这一历史性决定。至于赵云的职位变动,史料中并未详细列明他晋升的具体时刻,但可以推测,在刘备去世前,赵云必定因其卓越的战功和忠诚受到了相应的封赏。因此,赵云的官职“迁镇东将军”并非晋升,而是一次职务调整,实际上反映了他权力的某种下降。 赵云的“中护军”一职,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的实权不可小觑,类似于西汉时期陈平的职务,专责管理全军的赏罚与功过。相比之下,四方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多为虚职,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这种虚职往往只是为了方便统筹调度军事行动,事后则归还兵权,实际上并不具备太多实权。黄忠的“后将军”同样也是虚职,他的职位在战场上并没有实质性影响,马超的“凉州牧”也是如此,基本上只是名义上的封号,缺乏实际的统治权力。 再看赵云与其他将领的比较,诸如张飞、关羽,他们的权力和职务都远超其他将领。赵云不仅在军事上拥有极高的威望,其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特殊。赵云的两次劝谏,第一次阻止了刘备将西川府库和田宅赠与功臣,第二次虽然刘备未采纳建议,但却未对赵云进行任何处分,这足以说明赵云在刘备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尽管赵云的官职或许不如马超和黄忠显赫,但他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绝非表面上的职位所能完全体现。综上所述,虽然关羽、张飞是刘备集团中的权臣,但赵云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刘备在分配“五虎大将”的职务时,显示了他卓越的用人眼光和深厚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