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两岁,鲁肃则比诸葛亮大九岁,而庞统和司马懿年龄相同。郭嘉的出生年份则比鲁肃早两年,成为这些谋士中的“老大”。假设这五位谋士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结为异姓兄弟的话,郭嘉会毫无疑问地成为其中的领袖,而出生于172年的鲁肃排第二,接着是179年出生的司马懿和庞统,他们年龄相近,无论如何排序,他们总是紧随其后。至于诸葛亮,他即便有卓越的智慧和能力,在这份“兄弟”名单中,始终只能位居末尾。这种排序的前提是假设郭嘉没有在207年就去世,早早离世的他,是三国五大谋士中的年纪最大的一位,而他的早逝也让他在后人心中成为了“无限拔高”的存在。
要理解郭嘉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提到《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角色塑造。在这两部作品中,郭嘉的形象几乎被与典韦同等拔高。虽然典韦未曾击败过顶尖的武将,郭嘉却因在建安十二年的战争中远征袁尚、袁熙和乌桓,显示了他的出色谋略。而与此同时,诸葛亮早已在与刘备的合作中制定了著名的“隆中对”,而且在这个时期,徐庶还未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徐庶自知自己远不及诸葛亮的才华,因此,若三国的五大谋士要结为异姓兄弟,徐庶完全没有资格加入其中。
至于荀彧与荀攸这对叔侄,他们在曹操的阵营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但因为年龄差距以及亲属关系,他们显然无法与其他五位谋士并列。特别是荀攸,比鲁肃、郭嘉大了十三岁,而他与叔叔荀彧的关系更是无从比拟。即便贾诩,作为魏国的毒士,也自视甚高,他甚至不屑于与他人并肩而行,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与权威。因此,荀家叔侄在谋士的排列中,完全是另一个层级的存在。
我们把视线转向更为重要的三国五大谋士的综合能力比较时,郭嘉依然是值得注意的焦点。尽管他在官职和爵位上无法与诸葛亮、司马懿相比,他依然拥有出色的谋略才能。郭嘉在曹操的帐下,担任过“军师祭酒”,但他自知自己的身份与地位远逊于诸葛亮和司马懿。即便如此,他也凭借精准的判断力和深厚的战略眼光,对曹操提供了诸多建议,尤其是他准确预言了孙策之死。可惜的是,如果郭嘉在这一时刻没有去世,他的才能与影响力无疑会进一步展现,尤其是在三国这场博弈中,他能够为曹操创造更为显著的战略优势。
与郭嘉相比,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气度与胸襟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曹操的野心远大,他的初衷是想通过封侯成为“征西将军”,但他并不曾有过篡汉的打算,他对于汉朝皇帝赋予的权力十分看重。而司马懿则不同,他不愿接受当丞相,也不屑接受加九锡的荣誉,最终他在高平陵之变中,彻底将曹魏的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几乎将曹家吞噬干净。而诸葛亮,他的忠诚可谓无可置疑,然而他的志向更多在于恢复汉室的荣光,他并不追求丰厚的权力或者财富,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投入到为刘备、为汉室出谋划策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志向都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他们的谋略都基于对大局的深入分析。
相比之下,鲁肃和庞统无疑在战略和谋划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鲁肃,他成功说服孙权进攻曹操,提出的“榻上策”最终变成了现实,显示了他在战略上的高超技巧。庞统同样聪慧,他为刘备入川提供了上中下三策,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尽管庞统因为英年早逝未能展现更为广泛的才能,但从他在战略上的判断和策划来看,他依旧是值得钦佩的谋士。即便如此,庞统在五大谋士中排名第五,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在五大谋士中,按出生年份来看,郭嘉是年长者,但实际上,他的寿命最短,年仅三十八岁便离世,这也让他在三国五大谋士中的“座次”变得微妙。如果我们按照死亡年龄排列,司马懿毫无疑问位列第一,而诸葛亮、鲁肃、郭嘉、庞统则依次排在后面。如果按能力排序,郭嘉可能只能屈居第四或第五的位置,而作为“老大”的他,是否能在五大谋士中取得更多的认可,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