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之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多语种现象
创始人
2025-09-25 13:03:31
0

这份包含魔法咒语和食谱的双语纸莎草纸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早期,用希腊语和僧侣体文字书写。在某些段落中,希腊文被转写为僧侣体文字,反之亦然。伦敦魔法纸莎草纸,公元 200-225 年,罗马-埃及风格。纸莎草纸和墨水,9 7/16 × 33 5/8 英寸。大英博物馆,EA10070,2。由大英博物馆受托人借展。© 大英博物馆受托人。在展览《尼罗河之外:埃及与古典世界》中展出。

远非一个单语、静态的社会,古埃及在本土和外来语言及其文字方面都极为丰富。

Dr. Luigi Prada

英国学术院研究学者

埃及学额外研究员

牛津大学

当我们想到古埃及的语言时,首先想到的是刻在寺庙和墓墙上的象形文字,这是单一且不可改变的文化表达。然而,这完全不是事实。古埃及文明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活跃和开放于创新得多,它的语言复杂性也是如此。

古埃及语是所有世界语言中书面记录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约在公元前 3200 年首次被记录,在中世纪逐渐消失,原因是阿拉伯语的压力——一种与古埃及语在语言上没有关联,并且是今天埃及的国语的语言。

当我们想到英语在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的变化时,仅仅在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很容易想象古埃及语在其四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么巨大的转变。

关于古埃及语言

学者将古埃及语言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 古埃及语——可追溯到公元前第三千年
  • 中埃及语——起源于公元前第二千纪的前半叶,后来作为埃及语的经典阶段,在大多数官方、仪式和文学文本中继续使用。
  • 晚期埃及语——使用于公元前第二千纪的后半段和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前半段。
  • 世俗体——见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五世纪
  • 科普特语——记录自公元 2 世纪至 10 世纪,尽管它仍然是埃及科普特教会礼拜语言。

古埃及语也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文字书写,包括:

  • 象形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古埃及和中埃及的文本
  • 僧侣体——一种草书,通常书写在莎草纸等便携媒介上,用于古埃及、中埃及和晚埃及时期
  • 世俗体——一种更加草写的文字,用于书写世俗体(该术语同时用于指代语言阶段和文字)
  • 科普特语——希腊字母表加上一些用于表示埃及特有的发音的字母(用于科普特语——这里用同一个词指代语言和书写)

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语言景观,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在古埃及历史的后期阶段,上述几种语言阶段和文字同时在使用中时。

埃及也早已习惯使用外语。在展览《尼罗河之外:埃及与古典世界》(2018 年 3 月 27 日至 9 月 9 日)中,参观者有机会观察一系列书面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埃及与爱琴海和罗马世界人民之间语言接触的结果。

[上]: 象形文字。来自埃及阿比多斯塞蒂一世神庙的细节。照片由 Luigi Prada 提供并享有版权

[下]: 埃及象形文字。伦敦医学莎草纸(细节),约公元前 1300 年,埃及。莎草纸和墨水,7 7/8 × 45 1/2 英寸。大英博物馆,EA10059,1。借展自大英博物馆信托基金会。© 大英博物馆信托基金会。曾在展览《尼罗河之外:埃及与古典世界》中展出。

[上]: 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埃尔卡布伦尼尼墓中的文字细节。照片由 Luigi Prada 提供并©版权所有

[下]: 埃及科普特语。在埃及阿比多斯的塞蒂一世神庙中的涂鸦。照片由 Luigi Prada 提供并享有版权

知识交流与语言交流

所谓的伦敦医学莎草纸是一份来自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手稿,大约在公元前 1400 年至 1300 年之间。它包含了一系列用于治疗各种病症的疗法——包括肿胀、皮肤病、眼疾、出血和烧伤——这些疗法既包括医学配方,也包括魔法咒语。该文本使用僧侣体书写,并以中古埃及语写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皮肤学的部分中,许多治疗咒语并非埃及语。正如莎草纸本身所指出的,它们实际上是 djed en khastyw,即“外语”,这里用僧侣体转写。该文本中使用的这些外语之一是 Keftw 的语言,即古埃及对克里特岛的称呼。

伦敦医学莎草纸,约公元前 1300 年,埃及。莎草纸和墨水,7 7/8 × 45 1/2 英寸。大英博物馆,EA10059,1。由大英博物馆受托人借展。© 大英博物馆受托人。在展览《尼罗河之外:埃及与古典世界》中展出。

纵观人类历史,古代与现代社会都对遥远土地的文化充满好奇——这种文化常被视为“神秘知识”。古埃及人也不例外,因此他们选择一种外语作为魔法咒语的特殊语言载体也就不足为奇。这份纸莎草纸上出现的克里特语(米诺斯文明的语言)表明,在希腊文明之前,法老埃及与爱琴地区的联系远比贸易或视觉艺术所暗示的更为深入(如埃及三角洲的米诺斯风格壁画所见证),并且这种联系还包括了智识和语言交流。

向前推进八百年,进入埃及的晚期时期及其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 664-525 年),越来越多的爱琴海地区居民出现在埃及,尤其是在其三角洲和古代首都孟斐斯地区,这已经成为既成事实。这些人主要出于商业和军事原因来到埃及(许多人作为雇佣兵在埃及军队中服役),这些社区包括希腊人和非希腊人,例如来自现代土耳其西南部的卡里亚人。

此处所展示的墓碑记录了一位名为 Píabrm 的卡里亚女性之葬礼,该女性位于底部刻度,躺在葬床上。然而,她墓碑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其他刻度中的浮雕,揭示了这些卡里亚移民如何在适应新国家的习俗和信仰的同时,也保留了他们自己的传统和语言。

带有卡里亚铭文的墓碑,公元前 500 年代,埃及。石灰岩,24 3/4 × 12 1/4 × 4 英寸。由大英博物馆受托人借展,由埃及探险协会捐赠,1971 年。©大英博物馆受托人。在展览《尼罗河之外:埃及与古典世界》中展出。

顶部和中部区域描绘了埃及神系中的神祇,如奥西里斯、托特和 apis 公牛(一种在萨卡拉被崇拜的神圣公牛,也是这块墓碑出土的地点),而底部场景则明显非埃及风格,展示了已故的 Píabrm 坐在希腊风格的灵床上,周围的人正在执行卡里亚仪式。请注意左侧第二位哀悼者,她将一把刀举到额头上——这是一种卡里亚哀悼仪式中的自残行为,在其他资料中也得到证实。

在语言方面,这块碑完全是卡里亚风格的:碑上刻的文字,记录了死者的姓名和其他信息,并非用埃及象形文字——正如人们可能期望的,一块来自埃及的墓碑上会展示埃及神祇那样——而是用死者原本的语言和文字,即卡里亚字母。

一个多元文化的埃及

最终,在公元前 332 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该国以及随后的托勒密时期(以公元前 30 年罗马征服结束)期间,埃及才真正成为一个多文化和多语言的国家,社会各个层面和国家的几乎每个角落都是如此。

新的统治者接替了埃及的王位——托勒密王朝——由于这些统治者来自希腊,希腊语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之一,与埃及古老的原生语言和文字并列。

在 Getty 博物馆的展览中,没有比卡利马科斯的石碑更能体现这一点的展品了。这块花岗岩石碑最初于公元前 39 年在卡纳克阿蒙神庙竖立,当时是最后一位托勒密统治者,女王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在位期间。它包含了一项由当地祭司发布的法令,以表彰一位名为卡利马科斯的将军,文本中称他为一位强大的地方捐助者

《为卡利马科斯的法令》,公元前 332-30 年,托勒密王朝。花岗岩,44 7/8 × 25 11/16 × 11 13/16 英寸。都灵,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在展览《尼罗河之外:埃及与古典世界》中展出

一望之下,就能发现这块石碑存在一些不规则之处:这是因为卡纳克神庙的祭司们显然是在预算限制下工作,不得不重用了法老时期的早期纪念碑。其大部分原始象形文字和场景都被抹去。只有中央处翼日盘以及两位神祇(阿蒙-拉和蒙特)的图像及其相关的象形文字说明被保留下来。托勒密时期的雕刻师随后在两侧添加了两个新图像,分别是统治者克娄巴特拉和她的继承人凯撒里昂(她与尤利乌斯·凯撒的儿子)的图像,以及识别他们的象形文字说明。

碑铭的下半部分三分之二覆盖着法令本身,该法令以“希腊字母和本土字母”两种文字书写,正如碑铭本身所宣称的那样——也就是说,以双语形式呈现,包括德谟特里克文和希腊文,以便迎合所有可能的受众。象形文字(用于书写中埃及语)、德谟特里克文和希腊文都同时出现在这座纪念碑上,石头上反映了希腊化埃及的复合身份和文化传统。

象形文字出口到罗马

埃及并非希腊化与罗马地中海多语种世界中此类互动与实验的唯一实验室。刻有埃及文字的文物也流传至罗马帝国的四面八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埃及方尖碑。

贝内文托的方尖碑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它于公元 88 或 89 年在意大利南部城市贝内文托竖立,以纪念多米提安皇帝和埃及女神伊西斯,其当地神庙由它和一座双胞胎方尖碑共同装饰。比方尖碑本身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四面的铭文,这些铭文必定委托给了埃及祭司中精通其本土文化(古埃及语)和文字(象形文字)的成员。

贝内文托方尖碑的细节,显示用埃及象形文字刻写的“伊西斯女神,贝内文托的女主人”字样。方尖碑(细节,保护前视图),公元 88/89 年,罗马。花岗岩,高 351.5 厘米。收藏:贝内文托,桑尼奥博物馆,编号 1916。曾在展览《尼罗河之外:埃及与古典世界》中展出。

尽管其形式和语言具有传统和古老的特点,方尖碑仍然与它被竖立的地方和时间完全相关。环绕法老名字的传统皇家方框内刻有多米提安的名字,用象形文字转写。甚至古埃及女神伊西斯也与方尖碑矗立过的意大利城市有关,因为在象形文字文本中,她被庆祝为“伟大的伊西斯,贝内文托的女主人”。

一个古埃及人从未听说过的城市,其名称却以古埃及最神圣和古老的语种和文字被记录下来。如果当时贝内文托(本韦努托)的拉丁语居民能够读懂这块铭文,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这或许与纽约的现代居民看到他们的城市名称在学术出版物或罗马天主教教义中被记录为“Novum Eboracum”时的感受相似。

The Iris 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发布

相关内容

原创 ...
各位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一段充满爱恨情仇的历史故事。在隋末唐初那个...
2025-09-25 09:07:25
戈壁徒步众筹话术文案合集|...
徒步众筹文案合集|走进戈壁,让支持成为力量 在江苏微网,我们专注为...
2025-09-25 09:07:09
原创 ...
咱们今天聊聊三国时期的一个大事件,曹髦讨伐司马昭。曹髦呢,是曹魏的...
2025-09-25 09:06:45
北京双飞6日游最佳路线推荐...
北京是一座文化多元的城市,融合了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
2025-09-25 09:06:25
国庆带娃江西婺源5天4晚怎...
国庆长假,对咱们家长来说,可是个带娃出游增长见识、增进亲子感情的好...
2025-09-25 09:06:23
安徽旅游推荐精华4日线路,...
家人们,如果你还没去过黄山,那真的太亏啦!黄山,这座位于安徽黄山市...
2025-09-25 09:06:15
原创 ...
一、汉中之战的迷雾 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汉中之战堪称迷局,...
2025-09-25 09:06:05
原创 ...
前言: 南京城的玄奘寺,一座历经千年风雨、承载着无数信徒虔诚祈愿...
2025-09-25 09:06:04
为什么北伐军只有10万人,...
中国历史结合地理然后以唐朝为分界线,可以将唐朝之前的历史看作是东西...
2025-09-25 09:06:03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犹太民族的历史从古老的“应许之地”到今天遍布全球,始终充满了波折与苦难。这段历史的背后,是犹太人与世...
原创 清...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开始清算!释永信被查3天,再迎... 16万的袈裟,能换房子的佛珠,4.52亿拍地搞房产,18家公司的商业帝国,这就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真...
原创 弟... 他们是血与火中的抗日英雄,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里,他们肩并肩,为了驱逐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曾许下兄弟同...
原创 清... 在乾隆年间,詹事府发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趣事。当时的驿丞刚刚上任,对于朝廷的职务并不熟悉,误将“洗...
原创 秦... 匈奴是一个在秦汉交替之际迅速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中最为动荡的阶段之一。匈奴的崛起...
原创 鳌... 鳌拜,这个名字在清朝历史中可谓是响当当的,他不仅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更是大清朝三代元勋之一,在朝...
原创 《... 吴用在梁山泊坐第三把交椅,稳稳当当当着首席军师,大伙儿都夸他脑子灵光、会拿主意,简直是神机妙算。 没...
原创 李... 公元649年7月,唐朝的伟大皇帝李世民突然去世,享年52岁。这一消息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因为他虽然已经...
这些地标,替南京“记得”!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当这句台词在影院响起 观众的心被轻轻揪起 散场后 有人久久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