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问:“美国在冷战时能够熬死苏联,同理也能打败中国?”
一、特朗普时代的贸易战争
2017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首次访问中国。此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就在他上任的几个月前,美国便对中国铝箔产品加征了48%到106%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特朗普的到来,也让人们回忆起他竞选期间的口号,比如“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和“美国优先”。他曾公开表示,美国需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起初,很多人怀疑特朗普只是做做样子,毕竟连奥巴马在任时,也曾试图与中国逐步脱钩。然而,面对经济危机,奥巴马政府却不得不依赖中国的商品,借此稳定全球市场、维持美元的购买力。在奥巴马的执政期间,中美之间依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当时甚至有一个词汇叫做“美中国”,两国尽管在种族、文化、政治和经济上差异巨大,却成了全球经济的两极:美国印钱,中国负责制造。其他国家,包括一些发达经济体如日本、韩国,甚至是德国,都在中美之间找寻自己的位置,几乎无法绕开这两个超级大国。
中国在2010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尽管中国的GDP排名第二,实际上它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正因为如此,中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成了全球经济的关键引擎。如果没有中国的大规模商品供应,美国的货币扩张将可能带来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世界各国都在期待中国的经济贡献。虽然我们拯救了美国,但也使得美国大规模印刷的货币涌入中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资本大国。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显然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迫切希望打压中国,特别是在2017年11月的访华期间,特朗普本应谈出一份互利协议,但他回国后却却采取了更加对抗的态度,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施压。特朗普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威胁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认为中国的扩张“影响了其他国家的主权”。
二、孟晚舟事件及美国的无底线行为
2018年,特朗普政府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打压。首先是宣布对中国500亿美金的商品加征关税,随后对中国企业如中兴、华为等实施制裁。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中国在短期内应接不暇,尤其是2018年12月,孟晚舟被加拿大当局拘捕,进一步让人们看清了美国政府的无所不用其极。对许多国内人士来说,这一事件刷新了他们对美国“不择手段”的认识。一些人甚至提议向美国低头,认为这是最小的代价。然而,面对美国的霸道行为,也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抗。
尽管中国尽力避免与美国发生全面的贸易冲突,但美国的施压让中国不得不进行反击。回望过去的几年,很多人可能感叹当初那些疑虑重重的声音,如今已经消散。中国经历了美国的极限制裁后,反而在多个领域迎头赶上,某些领域甚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强大不仅仅是因为其经济规模,而更在于背后的深厚实力与技术积累。这场贸易战,虽然艰难,但也让中国更加成熟与坚定。
三、美国与苏联的对比:中国的抗压能力远超美国想象
如今,很多美国人依然把冷战时期的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战略胜利”划上等号,认为美国同样能够通过类似的手段打败中国。然而,现实远比美国所想的复杂。回顾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苏联的灭亡并非完全因为美国的策略,而是因为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和过度扩张导致的失败。苏联在冷战期间不断扩展其势力范围,但其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依赖重工业发展,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需求,最终导致国内民生困境。而且,苏联对外扩张的代价远超其承受能力,这直接导致了经济的崩溃。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更多是由于自身矛盾,外部压力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根本原因。
如今的美国,正在走着苏联曾经走过的老路。自从美国结束金本位体系,建立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后,它通过发行美元和美债,维持了全球的金融霸权。然而,美元的泛滥也带来了美国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虽然美元目前依旧是全球主要的结算货币,但其背后的隐忧不可忽视。一旦其他国家无法继续为美国提供稳定的资源与商品,美国的金融体系将面临崩溃的风险。
四、今天的中国:产业链完整、经济结构强大
反观今天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中国不仅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还在农业、粮食安全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自给自足水平。近年来,国防能力也大幅提升,而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更多的稳定增长点。如今的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枢纽。正因如此,在中美博弈中,中国能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增强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相较于美国的金融化与产业空心化,中国的经济结构日益趋于均衡、多元化,具备了更强的抗压能力。
总之,今天的美国若想打败中国,难度远超当年打败苏联的艰难。美国的金融霸权正在逐渐失去效力,而中国凭借强大的内需市场、完善的产业链和日益强大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