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智谋出众的人物以“天下为棋盘”的思维,最终获得封侯拜相的荣耀。然而,能在辅佐君王立下赫赫战功后还能安然“全身而退”的,却寥寥无几。而在这少数能够全身而退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道衍”的和尚显得尤为特殊。接下来,历史记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他的故事,带你一探究竟。
出家三十载,广结天下名士
熟悉明朝初期历史的朋友们,或许已经隐约猜到了这位“道衍”和尚的真实身份。没错,他正是后被永乐帝赐名“广孝”的姚广孝。姚广孝早年的名字早已失传,后世提及他时,均以这个名字称之。
姚广孝出生于元末乱世。若论资历,在出家僧人中,他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后来同样出家的朱元璋。那个时期,元朝末年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而朱元璋正是因家境贫困,才早早选择出家为僧。
但姚广孝与朱元璋出家的动机截然不同。姚广孝家境殷实,是当时罕见的富裕之家,且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正因如此,姚广孝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若非十四岁时家人安排他随父行医救人,或许他也不会踏入出家的道路。
出家后,姚广孝并未荒废学业,而是开始云游四方,潜心研习许多非传统的技艺。他涉猎天文星象的典籍,拜访各领域的能人异士,专心修行。除了钻研佛理,他逐渐对兵法与道术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拜当时著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刻苦学习道家秘术。与此同时,他也未放弃对《四书五经》的深入研习。学习期间,他结识了明初文学大家高启,两人吟诗作对,结为挚友。
从十四岁开始,姚广孝这种“求佛问道”的生活持续了整整三十余年。朱元璋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建立明朝王朝时,姚广孝仍在苦学交友。直到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去世,姚广孝才首次“出山”,那时他已年过四十,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僧。
作法为燕王试运气,野心初露换天下
马皇后,即明朝人称的“大脚皇后”,其“怀藏饼”感人故事成为后世夫妻情深的典范。因她对朱元璋情深意重,朱元璋在皇后去世当年,特意召请姚广孝这位身怀佛、道、儒三教绝学的名僧,为马皇后主持法事。
当然,朱元璋非常重视这场丧礼,并非只请姚广孝一人,许多僧道之士也被邀请同台施法祈福。在此过程中,姚广孝结识了燕王朱棣,后世被尊称为“永乐大帝”的这位王爷。
当时朱元璋尚在世,朱棣也仍然恭谨地履行燕王职责,尚无篡位之意。直到某日,姚广孝对朱棣说了一句“臣奉白帽著王”,这句话犹如火星点燃了朱棣内心的野望。
早在太子朱标去世时,朱元璋曾有意立朱棣为太子,但因刘三吾等重臣反对,只得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虽然这是后话,彼时朱标仍安坐太子之位,毫无早夭迹象。然而,朱棣自觉自身“英武似朕”,在姚广孝的启发下,逐渐生出篡位之心。
但朱棣并未在朱元璋面前表露此意,且朱元璋为了防范内斗,将朱棣封为北方的燕王,令其镇守边疆。此举虽然让朱棣掌控数十万兵力,却因边关的蒙古残余势力及关外部族,成功牵制了燕王的野心。
然而,朱元璋这个出身草根的皇帝,低估了“九五之尊”这一尊位对皇子们的吸引力,也未曾料到,自己为了多请僧人给马皇后祈福,竟无意中为燕王朱棣送来了一个助他野心膨胀的“智囊”。
十七年筹谋,一朝动乱天下
公元1399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获得朝中众多大臣的支持。朱元璋晚年已察觉朱允炆“优柔寡断”,难以压制北方的朱棣,但为时已晚。
自十七年前姚广孝与朱棣相识开始,朱棣便在姚的鼓励下秘密打造甲胄兵器。十七年间,朱棣所掌控的二十万大军成长为一支令人生畏的铁军。
更重要的是,朱棣并非甘于割地而守。出兵前,他带兵屡次征讨边疆部落,令关外诸族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若朱元璋当年命令朱棣收兵权,恐怕朱棣早已发动叛乱,根本无须等到朱允炆即位。最终,朱元璋只能在黄泉之下,眼睁睁看着儿子篡夺孙子的皇位。朱棣虽开创了明朝“永乐盛世”,但其篡位之事实难以抹去。在这背后,姚广孝的地位也随之尴尬。
朱棣篡位成功后,赐姚广孝“太子少师”之职,但姚广孝在民间的形象却急剧下滑,从“高僧”沦为“乱世帮凶”。
史料记载,姚广孝随朱棣功成名就后返乡探亲,昔日挚友亲人却纷纷避之不见。毕竟,朱元璋打下江山后,百姓好不容易享受安宁,没想到姚广孝又帮忙挑起战火。
“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持续至建文四年,四年战火让百姓辛苦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姚广孝作为幕后策划之一,尚能保全祖坟,已算百姓宽容有礼。
结语
姚广孝的雄心壮志从个人角度看无可厚非,他渴望扬名立万,正如历代文人志士所梦想。然而,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他为一个王爷助力夺位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虽然后来朱棣创下“永乐盛世”,迅速抚平了战乱创伤,但功过难以完全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