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这一成语广为流传,意味着继承前人的制度和做法,沿袭已定的规矩。而“萧”指的是萧何——这位在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丞相。由于他长期为国家鞠躬尽瘁、辛劳不辍,最终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始终未能痊愈。当萧何的病情愈加危急时,汉惠帝刘盈亲自前去探望。临终之际,刘盈询问道:“有谁可以接替萧丞相的位置?”萧何未能立即作答,汉惠帝接着问道:“那么你觉得曹参如何?”萧何答道:“陛下英明,老臣放心地走了。”
萧何、刘邦和曹参曾是沛县的结义兄弟,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当萧何去世后,正在齐国辅佐齐王的曹参,迅速收拾行李,准备回朝出任新职。那么,萧何为什么会推荐曹参呢?曹参又是如何接替萧何的相位的呢?
回顾历史,萧何、刘邦与曹参三人最初均在沛县担任职务,且曾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频繁聚会,商讨时局变化。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各地官员纷纷起义,萧何与曹参也被沛县县令委托,共同谋划如何应对秦朝的暴政。在此过程中,萧何提议推举刘邦为起义军领袖,带领大家共同对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然而,县令最初答应刘邦入城,等到刘邦抵达沛县时,县令却临时反悔,不仅拒绝让刘邦入城,还企图加害萧何与曹参。此时,刘邦智勇双全,通过巧妙的计策激起了沛县百姓反秦的决心,萧何与曹参也随即支持了刘邦,并一起开始了他们的灭秦之路。
萧何进入咸阳后,他不仅不为秦宫中的美色所动,也没有沉迷于金银珠宝,而是专心整理与秦朝相关的重要文件和资料,如法令、地图和户籍等。萧何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后来为刘邦治理汉朝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所有的将士们对萧何的周到和细心都感到由衷的佩服。刘邦常常感叹道:“萧何真是个奇才,不愧我如此重用他。”
在萧何和曹参各自的职务中,二人互为文武双全,虽无明争暗斗,但在封赏功臣时,难免产生了一些摩擦。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始终未曾改变。在对汉朝的贡献方面,萧何无疑更为突出。他不仅深谋远虑,还力保韩信出任大将军,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军事才能和之后的立下赫赫战功,都是萧何慧眼识才的结果。
刘邦称帝之后,按照功勋对各位功臣进行了封赏。在众臣争论谁应当获得最高荣誉时,关内侯鄂君站出来力挺萧何,指出正是萧何的智慧和机谋,解救了刘邦并确保了汉朝的建立。最终,萧何被封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虽然曹参未能排在第一位,但刘邦依然重视曹参的贡献,封他为平阳侯,食邑更是超过了萧何。
刘邦不仅重赏曹参,还把自己的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并任命曹参为齐国丞相辅佐刘肥。曹参治理齐国期间,奉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清明稳定。在曹参担任齐国丞相的九年里,齐国百姓称赞他为“明相”。而当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了汉朝的丞相职位,依然秉持萧何的制度,没有自行改动。
然而,汉惠帝刘盈发现曹参并不像萧何那样勤勉辅佐朝政,每日沉浸于酒宴中,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直到曹参的儿子曹窋透露,汉惠帝才恍然大悟:曹参并非不尽职,而是由于汉朝的基础已经稳固,曹参继承了萧何的治理思路,秉持老规矩,保持现有的安定局面。因此,汉朝在曹参的治下保持了长久的安定与繁荣。
曹参的“无所作为”并非懒惰,而是他遵循萧何留下的制度和法令,保证了汉朝的根基未被动摇。他还挑选了一些品德高尚、忠厚老实的下属,对于那些只追求名利而不做实事的人,曹参会进行严厉的训斥。因此,后人用“萧规曹随”来形容曹参继承萧何遗规的行事风格,也由此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