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东汉末期,首位以地方军阀身份进入京城洛阳,并且完全掌控朝政的人。他的到来从一开始就带来了极大的变动,首先,董卓强行更换了皇帝,继而毒死了废帝,还将太后毒死,肆意残杀朝廷官员与百姓,甚至不顾朝廷规制,公然盗掘皇陵。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他将东汉的都城从洛阳迁移至长安。
董卓的暴行与倒行逆施,使得关东一众诸侯联合起来讨伐他。由此,董卓与关东联军爆发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彼此间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曹操曾一度带兵攻打董卓,却被董卓的亲信大将徐荣打败,河内太守王匡也在董卓的攻击下全军覆没。尽管如此,孙坚是关东联军中唯一几次成功击败董卓的武将。
面对强大的关东联军压力,董卓决定将都城迁往长安。迁都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孙坚等人的攻击,另一方面,长安离董卓的老家凉州更近,便于他统治。然而,迁都这件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精密的规划与安排,但董卓显然不顾这些,他决定采取强硬手段迫使迁都。
根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将洛阳及其周边的数百万人口强行迁移至长安,士兵驱赶百姓,过程中人口拥挤、疾疫蔓延,百姓在路上互相践踏,很多人死于饥饿与病痛,尸体堆积成山。董卓自己则驻扎在洛阳的毕圭苑中,他命令焚毁洛阳的宫殿、庙宇、官府等一切建筑,并派吕布前去盗掘皇陵和公卿的墓葬,掠夺珍宝。这一系列举动,最终将洛阳从一个辉煌的古都变成一片废墟。
在董卓迁都的过程中,他一度打算亲自断后。然而孙坚作为关东联军的先头部队,抢先进入了洛阳并短暂控制了这座城市。董卓亲自率军与孙坚对抗,却被孙坚击败,最终逃入长安。吕布也被派去断后,但同样未能阻止孙坚的攻势。孙坚进入洛阳时,见到的却是一片死寂与废墟,他不禁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江表传》记载,孙坚在洛阳城中看到的景象令他极为惋惜,整个京城空无一人,几百里范围内没有烟火气息。孙坚深感惆怅,甚至流泪不止。为了安抚百姓与恢复秩序,他下令清扫汉室的宗庙,并按照传统祭祀礼仪,祭奠先帝。在偶然的情况下,孙坚在洛阳的一口井中发现了东汉的传国玉玺,这枚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并且玉玺的上方有五条龙盘绕,角落却缺了一角。这一发现,成为他入城后的重大事件。
然而,由于洛阳的废墟并没有带来战略上的利益,孙坚在短暂停留后继续带兵追击董卓。不过,由于董卓在渑池、华阴等地驻扎重兵,孙坚并未能有效追击,最终只能撤军回到鲁阳。与此同时,洛阳成为了无人管理的城市。公元191年,关东联军并未能够有效组织起来,反而纷纷因自身利益而分散在各地,未能及时进驻洛阳。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各大势力纷纷占据了不同的战略要地。袁绍驻守在河内,袁术在南阳,孔伷在颍川,其他将领也分别驻扎在不同地区。而曹操,在与徐荣交战失败后,试图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对抗董卓,但无论如何,关东联军始终未能在洛阳取得控制。
在接下来的四五年里,洛阳依旧是一片荒废的景象,直到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在脱离李傕与郭汜的控制后,来到洛阳。这是自董卓迁都后,五年间第一次有朝廷力量重返洛阳。汉献帝的到来使得这座城市暂时恢复了一些秩序,然而洛阳依然面临修复的重任。
但没过多久,参与护卫汉献帝的将领杨奉、董承、张扬与韩暹之间爆发了矛盾,韩暹攻打董承,董承最终投靠张扬。为了恢复洛阳的秩序,董承暗中召唤曹操来支援。曹操入洛后,迅速逼退了韩暹与张扬,将洛阳的控制交给了汉献帝。但由于洛阳的破败与局势的不稳定,曹操提议将汉献帝迁往许都,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采纳。
曹操迁汉献帝至许都后,洛阳再次成为无人之地。随着曹操逐渐控制中原,洛阳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曹操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占据许都,确保许都的安全,还包括控制洛阳作为通往关中的重要门户。洛阳作为东汉的旧都,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从公元196年到220年,洛阳在曹操的控制下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复与重建,恢复了曾经的繁华景象。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魏王的权位,并决定将洛阳作为新朝的都城。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洛阳作为东汉旧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其次,洛阳地理位置比许都和邺城更加优越,便于统治中原地区;最后,曹操的去世也意味着洛阳成为魏国的核心区域。
曹丕继位后,正式将洛阳定为魏国的都城,为此进行了多次修建与扩展,标志着洛阳重返历史舞台,成为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