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上将,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一生中最喜爱的武器就是大炮。与大炮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43年11月。当时,陈士榘担任滨海军区司令员,奉罗荣桓之命,率军攻打山东赣榆城。
赣榆城当时由一支伪军驻守,旅长李亚藩在一年前投靠日军,带着两个团守卫这座城池,为日本人效力,做尽了勾结卖国的恶行。1943年11月19日,陈士榘指挥部队发起了攻城战。枪炮声一响,李亚藩和副旅长丁磊、参谋长门致中立刻从后门逃入碉堡,一边发电报请求青口日军支援,一边组织伪军进行顽强抵抗。
当天凌晨,陈士榘决定发起总攻。老6团率先攻占了文峰塔,23团攻占了龙王庙。两个团会师后,朝城北推进。城北是李亚藩的防线核心,四周布满了坚固的碉堡,整个防线是由厚重的砖石墙壁构成,中心还有一座三层高的炮楼。这座炮楼高大威猛,不仅有着良好的观察视野,而且可以集中火力进行反击。敌军极其顽强,战斗一度非常激烈。陈士榘亲自赶到老6团阵地时,团长贺东生报告:“为了减少伤亡,我们打算挖地道进入炮楼底部,埋炸药将其摧毁。”
陈士榘拿出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沉思道:“不用炸药。根据地下党的情报,炮楼周围有大量的武器、弹药和被服,足以装备两个团,炸了实在太可惜。我们应当尽力劝降他们。”说完,他掏出笔,写了一封劝降信,并派一名俘虏送到敌人的碉堡里。
十分钟过去了,碉堡内依然没有任何回应。政委符竹庭于是下令:“开始喊话,告诉敌人我们的政策!”一名战士用喊话器对碉堡发出呼喊,但伪军从碉堡的机枪孔里伸出头,冷嘲热讽地回答:“你们不要喊了,喊破嗓子也没用。你们没有炮,打不倒我们!”
李亚藩显然认为八路军没有炮,无法对他构成威胁。但他万万没想到,在攻打赣榆之前,罗荣桓早已预料到城墙坚固,碉堡众多,特意调了一门92式步兵炮和三发炮弹给陈士榘。陈士榘向炮兵连长李玉章说道:“听到没有?他说我们没有炮,就让他们见识一下!给他们放两炮!”
李玉章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炮手,瞄准得一针见血,罗荣桓称他为“神炮手”。他兴奋地撸起袖子,在碉堡附近的民房中挖了个洞,将炮管伸了出去,距离敌人仅有五十米。随后,他用右眼瞄准,问陈士榘:“陈司令,第一炮打哪里?”
陈士榘指着敌人的指挥所,回答:“打那方向!”话音刚落,“咚——咣!”炮弹精准地穿过李亚藩指挥所的瞭望孔炸开。炮声响过后,碉堡内又恢复了死寂,敌人似乎没有任何动静。战士们开始以为敌人会投降,但李亚藩依旧毫不回应。于是战士们再次大声喊话,给敌人五分钟时间来谈判。
五分钟过去,仍然没有反应。陈士榘决定:“炮楼中间有人活动,李玉章,打那里的瞭望孔!”李玉章立刻装填炮弹,三秒钟后,“咚——咣!”这一炮正中目标,敌人的瞭望孔应声炸裂。片刻之后,李亚藩终于忍不住,从碉堡底层的瞭望孔伸出一面小白旗。随后,走出来一位外号叫“谢秃子”的胖军官。
谢秃子被带到陈士榘指挥所后,深深鞠了一躬,开口道:“长官,我们都是中国人,没必要再打了。李旅长也是抗日的,只是晚了几天,他的意思是让你们撤出城外,划个楚河汉界,签个互不侵犯的协议。”陈士榘拍了一下桌子,冷笑道:“白日做梦,李亚藩想拖延时间,等待鬼子援军。没门!告诉他三分钟内签字投降,否则后果自负!”
谢秃子满脸苦涩地低下头,走出指挥所。三分钟过去了,依然没有动静。陈士榘再次命令李玉章:“目标是李亚藩的公馆,正前方围墙后院,放!”“咚——咣!”炮弹猛烈地炸开了李亚藩后院的房子,里面传出一阵鬼哭狼嚎的声音。
李亚藩的141团团长黄胜春与八路军有过接触,他便率人劝李亚藩投降。李亚藩在碉堡里焦虑不安,心中想投降,又想拖延时间等待日军增援。黄胜春察觉到了李亚藩的犹豫,他心生一计,示意手下几名战士一推将李亚藩推出碉堡,正好撞上在碉堡门口等待的八路军战士。
陈士榘为了确保李亚藩下台,早已指派三名战士在碉堡门口等候,他们迅速将李亚藩“有礼貌地”接了过来。李亚藩见到陈士榘时,沮丧地低下头,陈士榘冷静地说:“拿笔来,写个手令。”
李亚藩接过纸笔,艰难地写道:“全旅官兵一律放下武器,到大操场集合。”这份手令一送进碉堡,伪军们纷纷走出碉堡。黄胜春带领八路军进入城内仓库,搬出了大量武器弹药,包括8挺机枪、14门炮、2500支步枪、500把刺刀和400万发子弹。陈士榘感叹道:“没想到三发炮弹歼敌2000,还能换来这么多武器!”
从此,陈士榘对大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解放战争期间多次利用大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最后几天,他指挥50门大炮在两小时内发射3000发炮弹,摧毁了黄维兵团的全部防线,最终结束了这场历时23天的战斗。
这一战绩也被陈冠任在《十大王牌军》一书中详细记载,并成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经典军事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