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世纪以来,中国被世界各国称为“基建狂魔”,并且“中国制造”已经走出国门,扩展至世界各地。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基建和制造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腾飞和科技进步。但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制造业就已初具规模,令人瞩目。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中国并未能够展现出这种实力呢?当时中国制造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呢?
最能证明中国制造业早在清朝末期已崛起的证据,莫过于汉阳铁厂。汉阳铁厂创办于1890年,正值洋务运动的后期,由当时的名臣张之洞主办。顾名思义,汉阳铁厂主要生产的是铁,并且其中的一部分钢轨,经过百年沧桑,仍未生锈,堪称经典之作。甚至有专家表示,这些钢轨已经可以被视为国家级文物。那么,这些钢轨究竟是在哪些地方被发现的?又是如何做到百年不生锈的?
在清朝末期,中国依然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之下,而此时的西方列强却已经踏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愈加悬殊,显然,闭关锁国的政策已无法阻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步伐。随着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终于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时代西方国家的技术进步令我国感到震惊。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便是掠夺我国的金银珠宝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了便于运输这些财富,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修建铁路。这项新的交通工具让清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不落后,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员赴西方学习铁路建设技术。然而,仅仅学习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技术工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便开始积极筹措资金,着手创办了汉阳铁厂。
为了打破“崇洋媚外”的风气,张之洞深入研究铁道建设相关技术,并且要求汉阳铁厂生产的钢铁产品不仅要确保质量,还要大规模地生产。在随后的三十年里,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广泛应用于我国多条主要铁路干线的建设之中。不得不说,汉阳铁厂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经济中形成垄断的局面。尽管最后汉阳铁厂未能逃脱列强的压制而衰败,但它所制造的产品至今仍在世。
2012年,一位四川的铁路维修员在进行日常巡查时,偶然发现了一条钢轨上刻有“汉阳铁厂造”字样。起初,同事们对此并不相信,认为这位维修员可能是看错了。毕竟,即使是现代生产的钢轨,在四川湿润的环境下,几十年后就难以使用,更别说一百多年前制造的钢轨了,应该早已锈蚀不堪。然而,这位铁路维修员依然坚信自己的发现,于是他联系了当地媒体,寻求帮助。
当地媒体得知此事后,立即联系了汉阳铁厂博物馆的专家。经过仔细验证,专家确认,这些钢轨确实来自上世纪的汉阳铁厂。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偶然事件,因为在2015年和2021年,我国铁路上又相继发现了汉阳铁厂的钢轨痕迹。这一发现再次证明了汉阳铁厂当年制造钢轨的技术确实非同凡响。
尽管洋务运动最终未能成功挽救清王朝,但这场自救运动并非毫无成果,汉阳铁厂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汉阳铁厂不仅象征了当时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也反映了我国在那个时代的制造实力。它的存在,向世界宣告了“东方雄狮”的觉醒,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尽管汉阳铁厂最终因列强打压和时代变迁而走向衰落,但它依然是张之洞爱国心切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今天,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被珍藏在博物馆里,作为历史文物。汉阳铁厂的遗产告诉我们,中国制造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走向世界,已经是必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