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先后处死了许多开国功臣,能够安然善终的人极为罕见。徐达是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将领之一,但他后来因患重病去世,寿命并不长。
徐达出身农民,早年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凭借出色的战功和忠诚,逐渐成为朱元璋麾下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朱元璋当时最头痛的两个强敌是张士诚和陈友谅。徐达在鄱阳湖大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便被封为左相国。
不久之后,徐达率军攻占淮东地区,再过两年,他攻克平江,成功消灭了张士诚。随着这两个心腹大患的解决,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带领军队北上征伐。1368年,徐达随朱元璋攻破大都,标志着元朝的灭亡。
尽管元朝灭亡,但其残余势力仍不断反扑,徐达继续四处征战,剿灭这些余党。由于战功卓著,他的官职也不断晋升。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前,徐达曾任中书右丞相,同时兼任太子少傅,参政军国大事,并被封为魏国公。
魏国公为一等公爵,爵位仅次于郡王。历代封魏国公的名士仅有七十八人,皆为著名重臣,如李密、房玄龄、杨国忠、范仲淹等。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皇帝,这大概与他艰难获得皇位的经历有关。不同于那些权贵出身的统治者,朱元璋从农民、和尚一路奋斗起家,凭借自身努力夺取天下,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心怀不轨。
胡惟庸在任中书丞相时权力极大,朱元璋前后处死了三万多人,胡惟庸也被以残酷手段处死,并召集朝臣以儆效尤。对于徐达,朱元璋虽感念其功劳,但也多次怀疑他,频繁试探其忠诚。
朱元璋一旦动了杀机,几乎难以改变。在杀人之前,他会反复试探对方。著名谋士刘伯温便凭借智慧躲过了朱元璋的试探,保住了性命,徐达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考验。
在朱元璋建国过程中,无论大小事务,徐达始终在场,若要杀他,必然引起朝野强烈反弹,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故难下手。
反观胡惟庸,他仗着开国功臣的身份居功自傲,干涉朝政,权力过度集中,威胁到朱元璋的皇权,因此被处死也无可厚非。
徐达则为人谨慎低调,从不张扬功绩。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谦逊,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把柄,连朱元璋都赞扬他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不爱权势、不贪财物、不染情欲,朱元璋虽给了高度评价,但内心依旧忐忑。他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必有深意。既然他不图权力、不图财富、不图美色,那么他追求的恐怕就是更高的东西——皇权,而这是朱元璋无法承受的。
《明史》中评价徐达说:“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这里的“二王”之一就是徐达,由此可见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朱元璋自然心存忌惮。
于是朱元璋想出了一个阴险的计策来试探徐达。他称徐达住处过于简陋,便将自己昔日的府邸——吴王府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听闻后,惊讶之余连连推辞,称自己不配住进王府,朱元璋对此十分满意。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又设宴请徐达入宫饮酒,趁机将他灌醉,直到徐达醉得不省人事,随后命人将他送回旧居吴王府的龙床上。尽管这是徐达的旧居,但此时已是皇帝的寝宫,徐达怎能随意占用天子之榻?
酒醒后,徐达发现自己竟睡在龙床上,顿时警觉,环顾四周无人,立刻起身跪向朱元璋,三叩头认错,称自己因醉酒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朱元璋见状,立即将他扶起,安慰说虽然表面是君臣,私下依然是生死之交。徐达凭借智慧躲过此劫,吴王府虽被赐予,但他始终没有丝毫僭越之意,令朱元璋再次满意。
此后,徐达继续戎马生涯,跟随朱元璋征战北平。后来在北平留守时,患上背疽病重,朱元璋派遣徐达长子将他接回南京养病。次年,病情恶化,徐达去世。
朱元璋为表哀悼,特地停朝追悼他,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并亲自撰写神道碑文,后来还允许徐达入祀太庙。正是因为徐达一生谨慎低调,才得以保全家族平安,死后享受多项殊荣,其家族三代皆为中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