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的日本尚未统一,国力较弱,国内分裂成多个小国。为了向中华学习,许多日本国家派遣使者,向汉朝进贡,并试图学习汉文化及其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后汉书》中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尚未获得“日本”这一名称。由于当时日本人民普遍身材较矮小,且言谈举止显得极为恭敬,因此,汉人称其为“倭人”。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和光武帝刘秀曾分别接见过倭国的使者,并赏赐了印章与各种财宝。特别是光武帝刘秀,在倭国使者请求给予国家封号时,赐予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金印”六字。这枚印章象征着倭国完全归属于大汉朝,是汉朝的附属国,表明了当时日本在大汉帝国面前的卑微地位。
进入隋唐时期,日本的内政逐渐趋于稳定,并正式开始使用“日本”这一国名。尽管如此,由于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依然悬殊,日本仍多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学习汉文化,试图将汉朝的政治制度引入国内,以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隋朝时期,随着日本天皇制度的确立,日本使者曾带着国书拜访隋炀帝。在国书中,竟然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一句内容令隋炀帝震怒,因为这意味着日本天子与汉朝天子地位平等,完全忽视了汉朝作为大国的威严。隋炀帝本来性格暴躁,看到这样的表述,愤怒不已,表示要对日本使者进行惩处。日本使者见状立即向隋炀帝道歉,才得以暂时平息怒火。然而,隋炀帝并未因此原谅日本,反而在回赠礼物时,特意选了一块木头送给日本使者。然而,这块木头并非普通木材,而是珍贵的沉香木。沉香木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稀有之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隋炀帝送沉香木给日本,既是对日本傲慢言辞的警告,也是对其国家地位的暗示。沉香木在中国的贵族和帝王中,通常用作焚香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珍贵礼物。日本使者带回这块沉香木,便将其视若珍宝,放置在东大寺中,供奉为国宝,并为其命名为“兰奢待”。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闲寂处候待”,象征着等待着珍贵的时刻。此块沉香木重达13公斤,长度156厘米,相当于一名成年女性的身高,十分珍贵。日本皇室甚至连天皇都不敢轻易接触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兰奢待在日本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国家最尊贵的象征之一。它不仅是国宝,更是对国家贡献者的至高奖赏。明治天皇、织田信长和足利义政等历史人物,都曾因其重大贡献而获得过由兰奢待分割的小块作为荣誉。每一块小块上都会写下受赐者的名字和受赐的日期,并被贴在切割痕迹上以供后人瞻仰。由于切割的次数较少,兰奢待的重量从13公斤减少到了11.6公斤。至今,除了这三次切割外,其他人再没有触碰过它。
如今,兰奢待依然安放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内,这里是东大寺的宝藏库,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是日本奈良时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为了保护这块珍贵的国宝,日本专门为它制作了玻璃容器进行存放。即便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兰奢待依旧没有遭受任何损坏。日本人对它的尊敬与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尽管在隋朝时期,沉香木仅是帝王用来焚烧熏屋的物品,但它从一块普通的木材,经过几百年传承,最终成为了日本国的无价之宝,已在日本的历史上存在了超过1400年,成为跨越时代的珍贵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