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说阿斗傻。
但在挑选继承人这事上,刘备尽善尽美,比曹操孙权都头脑清醒。
当然话说从头,阿斗可能并不是最傻:毕竟没任何证据可证“刘禅的弟弟们比他聪明”:他俩弟弟,刘永和刘理。《三国志》里,刘永有记载憎恨宦官黄皓,被黄皓进了谗言,于是十几年没机会朝见刘禅——但那是刘备逝世近三十年的事了。刘理则无事可记。
且,诸葛亮对刘备说过,阿斗比预想的聪明,让刘备放心,刘备的原话:
“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再,刘备很知道:他立的人,只是一个诸葛亮的挂件;换言之,他是在自己三个儿子里,给诸葛亮找个儿子。
他对诸葛亮的期望,对标的不是臣子,是曹丕:你就是蜀汉的实君,你自己看着办——“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安排阿斗,“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所以他要给诸葛亮找个听话的儿子。他的真继承人是诸葛亮,托付的就是诸葛亮,阿斗是个血缘挂件。
阿斗一上去,立刻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大大小小的事,都归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阿斗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他其实是给诸葛亮当儿子,顺便扮演“刘备的儿子”这个角色。
从大局着想,刘备这步是对的:
继承人不能乱搞。与其芜杂不定,不如干脆明白。
之前袁绍三个儿子,搞不定,河北被曹操端了;刘表俩儿子,搞不定,荆州被曹操吞了。
曹操自己为继承人头疼时,还去问(坑害了他大儿子的)贾诩,贾诩老奸巨猾地提示曹操,想想袁绍和刘表吧!
曹操何等聪明,不折腾了,直接立曹丕。
刘备也不是大笨蛋啊,知道临时乱改要出岔子。
他早早立了刘禅当继承人,还早早让刘禅跟诸葛亮配合。“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最后阿斗和诸葛亮也搭配完美。
当然咯,按陈寿所说,阿斗跟诸葛亮搭档时就靠谱;诸葛亮逝世后逐渐不怎么样:一匹素丝,容易染色。
但刘备临终时,就需要给诸葛亮一匹好染色的素丝,不想要自作主张跟诸葛亮闹事的作妖小孩。
阿斗别的也就罢了,但在“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件事上,尽善尽美,无可挑剔。
比起曹操逝后三十年曹魏就姓司马了,孙权的儿子闹得死去活来了,阿斗是太平坐了四十二年。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让诸葛亮的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为大将军。
蒋琬之后,大将军是诸葛亮《出师表》里推荐的费祎。
至于诸葛亮推荐的董允,一直在管着阿斗的后宫。
景耀六年春,阿斗下诏,为诸葛亮在沔阳立庙。这事还有个前因后果。
按《襄阳记》,诸葛亮刚逝世时,各地都求着要立庙,但朝廷为了礼秩,没听。
于是百姓就私下祭诸葛亮。
也有人说要不然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阿斗没听。
乍看是阿斗不近人情,但这得结合诸葛亮自己的做派。
诸葛亮生前,所谓“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就在于各种事都处理得周全谦退。街亭之后,北伐未成,他上书自贬,这是应有的程序,阿斗也就听了。到诸葛亮攻下武都和阴平二郡后,阿斗立刻逼迫他官复原职:不许推辞啊!
阿斗一定是知道的,要给诸葛亮走流程。如果肆意妄为,随意给诸葛亮立庙加九锡之类,则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这类就没差了,反而玷污诸葛亮的声名。
终于后来习隆和向充一起上表,说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现在民心都想祭祀他,又不方便在成都立庙——毕竟阿斗和刘备的庙都在成都呢,阿斗不能在成都有俩爹——所以在沔阳立庙吧!
于是阿斗听了。名正言顺,给自己干爹立了个庙。
后来乐不思蜀时,他对司马昭说先人的墓在陇蜀——他爸爸的墓在成都,谁的墓在“陇”呢?诸葛亮啊……
如今武侯祠里,刘备诸葛亮君臣相对,再怎么感叹,大概都会承认一句:
“阿斗给咱俩当儿子这件事,没得挑。挑阿斗给你当儿子,没错。”
“可是阿斗的女儿嫁了我儿子啊!”(诸葛瞻十七岁当了阿斗的驸马。)
“没事,你管阿斗叫亲家,他管你叫爹,你们各论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