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将军,原名徐连晨,改名背后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徐信的命名,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个名字,更是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动荡与磨砺。
贫困中的求学之路
1921年3月16日,徐连晨出生在河北省灵寿县慈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个年代,贫困几乎意味着无法接受教育。然而,小小的徐连晨从小便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渴望能够走进课堂学习。慈峪镇的西街小学有一条规定:凡是学习成绩位列前三名的学生,可以免学费。为了实现上学梦想,年仅9岁的徐连晨请求父母,只要能够支付第一学期的学费,之后再不上学时便不再向家里索取一分钱。可当时家境贫寒,徐家的经济条件连一个学期的学费都拿不出来。最终,徐家东拼西凑才勉强凑齐了学费,才使得徐连晨得以顺利进入西街小学读书。
在西街小学,徐连晨珍惜难得的求学机会,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连续获得免学费的资格,并在1935年顺利考入了慈峪镇高级小学。这里的国文教师马秀忠实际上是地下党员,这让徐连晨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悄然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16岁投身抗战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愈加猖獗,面对日军的压迫和国军的接连败退,16岁的徐连晨与其他乡亲一起,决定加入红军抗日。那时,红军已经改编为八路军,向华北战场进发。等到徐信一行人抵达阜平时,正遇上了八路军115师的队伍。
因为有一定文化水平,徐连晨等人首先被分配到抗日救亡的民训班,随后编入了115师的随营学校,最后组成了教导大队。在此期间,由于许多当初一同前来的乡亲在战斗中牺牲,徐连晨与幸存的伙伴们决定改名,以避免日后家人遭到日军报复。他最年轻,于是按“仁、义、礼、智、信”的排序,改名为“徐信”。
青年时期的锻炼与成长
加入八路军后,徐信凭借较高的文化水平,被编入教导大队,并在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在晋察冀军区,早期的红军队伍不到三千人,干部人才极度短缺。很多有文化的青年被优先培养,徐信便是其中一员。到1938年2月,年仅17岁的徐信就被分配到三分区第10大队担任指导员。
第10大队是新扩编的队伍,面临缺少骨干和武器的困境。在抗战初期,敌人的兵力和装备优势十分显著,因此,第10大队的每一场战斗都异常艰难。徐信作为指导员,很快就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不到一个月,他所在的部队便与日军在定兴县展开了一场血战,战后仅剩下30余名干部和战士,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灵活作战与勇敢决策
在战争中,徐信充分展示了他的机智与勇气。1938年,徐信带领部队执行了一次夜间突袭任务,目标是袭击定县火车站的日军仓库。徐信与侦察员伪装潜入车站,成功侦查到敌人的情报,最终决定在夜间发动袭击。经过精心策划,突袭取得了巨大成功,八路军成功夺取了大量的粮食、药品和军用物资。
1939年,徐信调任一分区,担任第1团4连指导员。第1团是晋察冀军区的主力团,部队中有大量的老红军,战斗力极强。作为18岁的指导员,徐信的表现令人瞩目,他迅速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执掌警卫连,屡建战功
不久后,徐信又被调往分区直属警卫连,担任指导员,随后升任连长。警卫连是当时晋察冀地区最精锐的队伍之一,装备有缴获的日本武器,人员训练有素。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对这个连队有着深刻的记忆。他在回忆录中提到,警卫连的战斗力非常强,所有成员都能熟练使用机枪和掷弹筒,作战时具有强大的优势。杨成武还特别提到,徐信在1941年的反扫荡战斗中,带领警卫连多次打垮日军合围,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斗中的英勇与牺牲
徐信的英勇表现让他在部队中声誉显赫。杨成武将军回忆说:“每次听到枪声,徐信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战士们迎战敌人。”在一次反扫荡突围战中,徐信带领警卫连成功击退了日军的猛烈进攻,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虽然警卫连在这次战斗中也有一定伤亡,但相比其他部队,损失算得上是比较小的。
徐信回忆说:“我们那时的日子非常艰苦。冬天,战士们只穿一层薄棉衣,薄薄的被子根本没有办法抵御严寒。有的年轻战士冻得直哭。吃饭也是难题,有时一天只有一顿饭,甚至有时候几天才吃一顿。尽管如此,大家从未抱怨,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抗日胜利,打败侵略者。”
1945年,抗战胜利的那一刻终于到来。此时的徐信已经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少年,而是一名八路军的青年团长。在接下来的战争岁月中,徐信继续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
在回忆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时,徐信常常感慨:“每一个牺牲的战士,我都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面容。有时候,在梦中我还会见到他们。我们的八路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