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遇刺的消息传到成都时,刘备的反应异常冷静,几乎显示出了未卜先知的能力。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听到张飞部下的都督上表后,仅仅凭借这份表文,便断言张飞已经遇害:“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按照常理,张飞的都督上表,或许只是简单地汇报日常事务,比如征兵、调度粮草,未必直接是死讯。然而刘备在没有看见表文内容的情况下,凭借直觉就做出如此悲观的判断,这显然不是偶然的——他可能早已察觉到某些危险的预兆。
从《风起陇西》这类小说中可以看出,古代战争中的帝王和将军往往会有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情报网络。刘备作为一位老练的军事领导人,极有可能通过间谍、密探,甚至内线早已得知张飞面临的危险。对于一个身负重任的将领,张飞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
张飞不仅是三军统帅,更是司隶校尉,这个职位让他承担了类似现代中枢情报机关的职能。司隶校尉负责监视整个京师以及各地的军政事务,可以说,张飞的职务远非普通武将所能比拟。正如史书所记载:“司隶校尉,旧号‘卧虎’,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这个职务不仅要求他有强大的执行力,还必须有极高的政治敏感度。作为一名拥有如此高职的人物,张飞当然需要为自己的安全进行严密的防护,身边的警卫数量和质量都应该相当高。
然而,张飞的突然遇刺,仍让人疑惑不解。即使他身边有如此严密的防卫,张达和范强——两个“帐下将”,即贴身警卫,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刺杀成功,并顺利逃脱?《三国志》中记载,张飞在临行准备与江州会合时,正是这两个“帐下将”悄无声息地发动了致命一击,成功斩下张飞的头颅并顺流逃向东吴。
值得注意的是,“帐下将”并非一般的随军小卒,而是专职负责保护将领安全的高层军官。范强和张达的职务显然要求他们与张飞保持紧密的关系,这使得他们实施刺杀的动机显得尤为复杂。按照常理,他们不应该因私人恩怨而轻易背叛主人,尤其是他们已经是张飞的亲信。假如他们真因某些不满或报复心作出如此激烈的举动,幕后是否有更复杂的权力斗争在推动?
诸葛亮对张飞遇刺案似乎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并不显得过于异常。作为智绝的丞相,诸葛亮早已看透了蜀汉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局势:刘备的伐吴计划,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复仇,更关乎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然而,这一切的实施,可能并不被所有蜀中门阀认同。那些门阀世族可能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在背后推波助澜,甚至可能参与了张飞刺杀事件的策划。
刘备与蜀中门阀的关系一直较为微妙。不同于曹操依靠丞相之位集权,或孙权依赖家族势力稳固根基,刘备虽然有超凡的个人魅力,但他始终面临着门阀世族的不完全支持。这种复杂的局面使得刘备即便察觉到张飞遇刺的蹊跷之处,也可能因为怕揭开更深的内幕而选择忍耐。更何况,如果追查下去,可能会触及到如吴懿、吴班这些人的利益,结果对刘备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诸葛亮心中自然明白,收复荆州、伐吴对于恢复蜀汉的利益至关重要,但这些事情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连串更加复杂的政治斗争。张飞的死,表面上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悲剧,但如果追溯其根源,或许会发现更深层次的权谋较量。而对于刘备来说,如何应对这些复杂的局面,既是考验其领导智慧的时刻,也关系到整个蜀汉未来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