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隋末所谓的“十八路反王”,不过有趣的是,每逢乱世,总会出现类似“十八路反王”的说法。比如东汉末年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秦末的“反秦联盟”等等,都被后人冠以“十八路反王”的称号。
严格来说,真正能称得上“十八路反王”的,只有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联盟”,因为秦朝被推翻后,项羽确实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尽管义军的实际数量远超十八路。
自此以后,“十八”成为了吉祥和象征数字,各类历史小说如《说唐》及评书纷纷自创“十八路反王”的版本,实则当时反隋武装多达数百家。
由于数量庞大,我们只能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反隋势力进行分类介绍。请注意,这些“某某王”的称号多为后人小说杜撰,未必符合史实。
第一类:自称帝的反隋势力
- 大凉王李轨
李轨与李渊同属陇西李氏,出身武威郡的显赫豪族。他原是隋朝鹰扬府的一名官员,因受薛举威逼,在当地多大家族支持下起兵割据河西,自称“西河大凉王”。
李渊称帝后,曾写信给李轨,亲切称其为“从弟”。李轨被激励,想要效仿“从兄”的帝号,但其手下不愿沦为他人手下的二把手。李轨于是寄回一封信,内容大意是“我依旧做皇帝,但我的帝号归你管”。
李渊听后勃然大怒,皇帝岂能如此轻易被分割?随即派出武威豪族子弟安兴贵前往搅局。安兴贵势力不亚于李氏,凭一己之力挑起内部矛盾,最终李轨被孤立无援,只得束手就擒,押往长安斩首示众,未能实现“从弟”愿望。
- 小梁王萧铣
萧铣是南梁皇族后裔,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堂侄。其起兵颇似秦末陈婴或近代黎元洪,被人强行推举为领导者。
岳州起义中,众人缺乏领袖,最终选中了出身皇室的萧铣,赋予“梁王”称号,不久自立为帝。
萧铣领导的军队混杂农民与士族,内部矛盾激烈,难以团结一致。初期凭借个人声望和南方隋朝势力薄弱,占据荆州及周边大片地区,甚至数次击退唐军进攻。
但内部纷争很快削弱了他的实力。江陵战役时,萧铣误以为援军不会来,草率投降,结果数日后十几万援军赶到。他被押解至长安,依然不甘心失败,声称自己与田横类似,只是命运不好,意图借此争取宽恕。李渊冷漠地一笑,直接处斩。
- 西秦霸王薛举与甘肃王薛仁杲
薛举父子来自河东薛氏,崛起于河西金城郡。大业十三年,薛家夺取当地兵权,开仓放粮广泛募兵,短短十余天便连战连捷,兵力迅速扩张至十三万,声势浩大。
三个月后,薛举在兰州称帝,挥军东进,逼近长安。两人勇猛异常,曾让号称战神的李世民几乎全军覆没。
薛举去世后,其子薛仁杲继位。薛仁杲性格粗暴且凶狠,虽然武力强大,最终却在泾川城被李世民击败擒获,随后押往长安斩首。
- 白御王高谈圣
高谈圣的原型是和尚高昙晟,一位颇为荒诞的笑话人物。
武德元年,高昙晟借怀戎县祭祀之机,率领五十名僧人劫持官员起义,夺取县城,自立“佛国”,自称大乘皇帝,并立尼姑静宣为耶轮皇后。
他还曾给另一个割据军阀高开道写信,自称皇帝高人一等,要求其归降。高开道嘲笑不已,反将其偷袭,最终高昙晟落得个被杀身亡的结局。
- 洛阳王王世充
王世充是胡族出身,曾是隋炀帝的亲信,平定杨玄感叛乱时立下大功,被任命为辅佐杨侗镇守洛阳的重臣。
他对隋炀帝忠心耿耿,隋炀帝死后支持杨侗为帝,后来因权力斗争,废杨侗自立为帝,先后与窦建德、李密激战多年。
武德四年,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失去支援的王世充被迫投降。李渊本已赦免他,然而王世充却被仇家当街刺杀,死因众说纷纭。
- 定阳王刘武周
刘武周被突厥册封为“定阳可汗”,对内自称皇帝。
他曾参加高句丽战争,因战功升为鹰扬府校尉,镇守马邑。大业十三年,杀害马邑太守王仁恭,借助突厥援助,举兵南下。
刘武周的反叛为李渊制造了机会,促使李渊在太原起兵。李渊攻关中时,刘武周在河东击败李元吉,令李渊一度欲迁都汉中。李世民奋勇出击,将刘武周驱赶回草原,与突厥可汗饮酒。
几年后双方反目,突厥怒斩刘武周。
- 荆州王林士弘
林士弘虽名声不显,但他是隋末“老革命”,大业十二年即起兵称帝,国号“楚”,定都江西赣州。
他控制了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大片土地,甚至连广西地头蛇冯盎都投降于他。
林士弘对唐朝不甘心降服,一面称臣,一面暗中作乱。武德五年,其弟被唐军斩杀,部将纷纷背叛,势力骤减,最终病死。
- 南阳王朱灿
朱灿(本名朱粲)恐怖至极,被称为“食人魔王”。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粮食就是活人。他流传两句名言:“只要有人,我就不缺粮”,“天下没有比人肉更美味的食物”。
占据隋官员陆从典和颜愍楚府邸后,将二人尽数吃掉。
李渊曾试图招降朱粲,但在接风宴上,朱粲因口不投机竟下令煮唐使。后投靠王世充,王世充败亡后,朱粲被押往黄河边处决,还未执行就被百姓用石头砸成坟包。
- 梁帝梁师都
梁师都虽未出现在反王小说中,但他是唐朝最终剿灭的割据势力。
他与刘武周一样依靠突厥支持,被册封为“大度毗伽可汗”,自称梁国皇帝,控制雕阴、弘化、延安等地。
大唐统一形势不可阻挡,唐廷多次示好,梁师都却一意孤行。贞观二年,李世民派柴绍、薛万均讨伐,突厥援军失利,梁师都被堂弟所杀。
- 宋帝辅公祏
辅公祏曾为杜伏威部将,后与杜产生矛盾。杜伏威归唐后,辅公祏冒用其名号,杀杜亲信夺兵权,自立为宋帝,公开抗唐。
武德七年败给唐军,被李孝恭斩杀。
第二类:称王的反隋势力
- 江南王沈法兴
长江两岸的割据势力由沈法兴、李子通和杜伏威三方割据,彼此纷争。
沈法兴出身江南望族,官至吴郡太守,为割据势力中少有的高官。江都兵变后,他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武德二年在常州建国,自称梁王。
武德三年被李子通击败,逃亡时跳江自尽。
- 吴王杜伏威
杜伏威最值得同情,他出身贫苦,从士卒一步步爬升,最终成为领导农民军的首领。其部队深得民心,虽屡遭重创,却凭个人魅力和群众基础多次起死回生。
杜伏威手下将士勇猛异常,尤其是敢死队,屡屡以少胜多。
归唐后因被辅公祏陷害,死因不明,